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我们的先辈们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时候)、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对农事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

正因为此,所以,有关于节气的农谚就特别多,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农民们就依靠这么农谚来预测天气变化,调整农事活动 。比如昨天刚过去的处暑节气就有这么句农谚: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


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文章插图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这句农谚,从字面上很好理解,直白的解释就是“处暑节气这天如果不下雨,天气就会一直晴朗无雨,直到白露结束 。”“白露”也是一个节气,它在“处暑”之后,时间是在每年公历9月7—9日间的某一天 。

按正常年份来说,立秋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就开始减少了,到了处暑之后,天气更是以干爽少雨为主 。所以老百姓们依据经验,结合节气总结出了“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这句农谚 。

不过,我们现在都知道,处暑这天是否下雨并不能完全决定之后的天气变化,“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这类判断天气的农谚只能做为一个参照 。之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天气情况,这是由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最可靠的,就是看天气预报 。


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文章插图

那处暑后晴朗少雨的天气是好是坏呢?如果是从生活角度来说,正所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雨下得多,天气也就凉得快,就不用忍受“秋老虎”的闷热了 。

但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此时正值谷物类农作物的成熟后期,高温强光天气有助于谷物颗粒饱满,如果雨水过多,会造成瘪粒,或者籽粒发芽 。

进入收割期后,过多的雨水也会导致秸秆倒伏,不仅不易收割,籽粒也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发芽霉烂 。收获回家之后,也会因无法及时晾晒而变坏 。

【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所以从农事上来说,处暑之后,当然以晴好少雨天气为佳 。所以民间还有“处暑下雨愁死人 。”“热熟谷,粒实鼓 。”等农谚,都是在说处暑前后不宜多雨 。


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文章插图

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相差很大,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对雨水的要求都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种农作物,因为气温、光照等条件的不同,栽种、成熟时间也有早有晚,不同时间段,对雨水的要求也会不一样 。

这从民间流传的另一些农谚中就可得知 。比如“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等等,就是说处暑前后下雨有利于庄稼丰收 。

所以呀,处暑前后雨多好还是雨少好,并不是绝对的,它得分地域 。不过,有一点肯定是绝对的,那就是不管是晴还是雨,都得有个度,天晴不能晴到干旱,雨多不能多到形成涝灾 。


农村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