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疑问: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

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

在垂钓的过程中,双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在浮漂上反应出鱼汛的程度大小,以及我们最终的鱼获,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能有的钓友不同意我的说法,虽然其他因素比如:钓点的选择、饵料的味型状态都是很重要的方面,但不可否认饵料的触底状态真的非常重要 。浮漂的调钓我没提,其实调整浮漂的调目钓目就是调整双钩饵在水里的状态 。

既然钓友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位钓友已经意识到双钩饵的水底状态的不同,对鱼获的影响很大,这就不是一名普通的钓鱼人所思考的问题了 。

水线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饵料轻触底时,这时钓组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是鱼碰触到饵料,浮漂的视目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有些时候鱼的活性差、口弱的情况下,这样的调钓空竿率非常高,就需要调整饵料状态,让钩饵贴实水底,这样鱼轻触饵料的时候,浮漂的视目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动作了,只有在鱼将饵料吸食入嘴后,浮漂的动作才会明显,此时抬杆命中率高 。

在调整的过程当中,饵料的轻触底和躺底,浮漂目数出现了好几目的变化,原因应该是水底的浆层 。浆层,这是水底的一些沉淀物所形成的,密度不是太大,比水稍微的稠一些的物质 。当饵料慢慢下降后,由于有浮漂的上牵力的牵引,加上比重较轻,如果浮漂的调钓过灵,那么钩饵就会接触到酱层后停止 。在此基础之上上推浮漂一定目数之后,饵料由与 失去了浮漂的上牵力,即使浆层也承托不住,饵料会继续下降至实底 。

这个过程中使用拉饵会比搓饵的浮漂目数变化稍小一些,因为拉饵比搓饵的比重轻一些,所以,拉饵会比搓饵下降的程度低一些 。

假如,水底没有浆层,那拉饵也会比搓饵下降的幅度略低一些,因为拉饵的状态非常蓬松,搓饵的状态一般是圆球形或水滴形,所以躺底的时候,两种上饵方式也会有目数的差异,但不会出现很多目数的差异 。

其他网友观点

浮漂调钓其本质上是一个力学问题,通过调整浮漂、水线、铅坠、鱼钩、钓饵、水底间的大小、重量等而达到一个平衡的过程 。对于浮漂目数为何变化这么大,具体如下:

1、饵料轻触底:包含两个内容:一、饵料的质量,质量越大,对浮漂的牵引力越大;质量越小,对浮漂的牵引力越小 。二、轻触底,本身就是个模糊的表述,与水底的接触程度,直接决定对浮漂牵引力的大小 。

有个疑问: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

文章插图

2、受力分析:饵料躺地后,完全受到的水底的支撑力,那么对浮漂的牵引力为零 。如上文所述,饵料在轻触底的状态时,质量越大,轻触底的程度越小,那么对浮漂的牵引力越大,现在由于趟地而消失,那么浮漂没有牵引力的作用,自然上浮,其通过露出的目数即可大致推算出鱼钩与饵料所受到的重力 。

有个疑问: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

文章插图

3、浮漂目数变化:除了常见的这类情况,由于饵料的趟地,露出浮漂的目数增多 。还有一种情况,浮漂目数并不增加:再次基础上,再次上来浮漂,水线增长,浮漂目数并没有同样增加 。这是由于子线在水底出现弯曲,抵消了上拉浮漂移动的距离,而铅坠依然悬浮,对浮漂的牵引力几乎没有变化,那么浮漂的露出水面的目数也不会变化 。

有个疑问: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

文章插图

写在后面

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到底是增多还是减少,归根结底还是受力,牵引力大了,就减少;牵引力小了,就增大 。

【有个疑问:水线长度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何饵料轻触底与躺底,浮漂目数会出现好几目的变化?】原创:野钓分享

其他网友观点

以下是两种情况的分析说明:

1.饵料轻触底时子线是竖起来的,铅坠在在半水 。

2.子线平躺在水底时,铅坠已经触底 。

水平面的高低是不会变的,那么浮标到水底的距离,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要大一些,大的这个距离就是子线的长度 。所以浮标在第一种情况下,比在第二种情况下要露出水面多几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