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2018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百强县(市)分布17省(市),苏浙鲁三省百强县(市)数目达65席 。江苏百强县(市)占25席,与上年持平,浙江和山东百强县(市)分别占21席和19席,浙江与上年持平,山东则减少2席 。河南、福建百强县(市)也较多,分别占8席和6席 。湖南和贵州各占3席,河北、内蒙古、安徽、广东和陕西各占2席;辽宁、江西、湖北、四川和云南各占1席 。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青海、宁夏和新疆都无缘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
全国前十强县(市)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义乌市、长沙县、慈溪市、宜兴市和龙口市 。

江苏省百强县(市)席位占有25席,位列第一,浙江省百强县(市)占有21席位,而广东省百强县(市)占有2席位 。这份报告是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项标准来进行评估的 。

说起GDP总量排名,大家都知道广东常年位列第一名,而江苏和浙江位列第二和第四,但是从报告来看,广东省只有两个县(市)进入了百强县列表,而江苏和浙江分别有25家和21家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原因其实和政策与本身发展特点有关 。

其实我们从GDP总量上并不能直接反应一个地区的强弱,如果排除人口数量的影响后,广东省还是比不上江苏和浙江的 。从人均GDP来看,2017年全国人均GDP为59660元,广东省人均GDP约为80932元,浙江省人均GDP约为92057元,江苏省人均GDP约为107150元,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三省都是远超于全国人均水平,但是从三着对比来看,广东省人均GDP与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GDP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广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3.3元,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046元,由此看来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居民富裕程度比广东省的居民富裕程度相比较高 。

其实广东省作为经济强省主要的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内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差巨大,全省的力量全部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如果将GDP的总量分区域来看,珠三角地区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9.7%,粤东西北地区总和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0.3%,其中东、西、北分别占GDP总量的6.8%、7.5%、6.0%,我们可以发现,广东除去珠三角的地区发展有限 。

特别是广东省经济发达的有些地级市没有设县级单位,广东省的东莞市和中山市自1988年从县破格升级为地级市后,实行市直管镇,并不设制县(市),可以竞争的县(市)就减少了许多,广东省发达地区参加竞争县市有限,而广东省不发达地区参加竞争的县市经济能力不足,所以导致广东省内的县(市)在排名中与浙江省和江苏省相差那么巨大了 。

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的麻烦点赞关注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之所以在社科院发布的百强县名单当中数量要少于浙江和江苏,主要原因就是广东省内发达地级市的行政区划与浙江和江苏有明显的区别 。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广东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城市都集中在珠三角,包含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但这几个城市,要么县级市已经撤市设区,要么就是下辖没有县级市存在,而直接是镇一级别 。比如东莞是一座新一线城市,既不设区也不设县,但直接所辖的镇,经济实力却要高于我国很多普通县级市 。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而反观江苏省,江苏省作为老牌省份,行政区划与我国大部分省份一样,走的是统一风格路线(省、市、县、镇) 。且因为江苏省自古处在我国富庶之地,有历史朝代以此区域作为都城范围,民国时期江苏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的经济发展更是迅速腾飞,所以江苏下辖的一些县级市,比如张家港、江阴、昆山、太仓、常熟都十分强悍 。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从广东省与长三角省份行政区划区上的差异也能够看出,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路线与长三角有明显的区别,珠三角更多是构建大湾区,而长三角所在区域更多是构建城市群 。当前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显然高于长三角 。举个例子,苏州的城市面积是深圳的四倍,无锡的面积是东莞的两倍,像东莞深圳这样没有县级市的城市,城市建成区已经完全链接在一起 。
社科院发布百强县,为何广东上榜数要少于浙江和江苏?

文章插图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