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冰冻圈科学的先行者,忧患气候变化的科学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帐篷拉开小口往外看 , 外面一片蓝天、白雪 , 从雪面看出去 , 雪花像小松树一样 , 一颗颗地竖立着 , 在地平线上露出脸庞的太阳照射下 晶莹绚丽 , 再轻轻一吹 , “松树林”顷刻瓦解 , 荡漾在极冷的南极冰盖雪面上……这是1989年年初 , 南极不可接近地区的一个清晨 , 这一画面秦大河至今难忘 。
作为“1990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的成员 , 这是他第三次踏上南极冰盖 , 其间曾数次遭遇暴风雪、脸庞被冻伤 , 10颗牙齿因科考早早拔掉 , 横穿结束后 , 体重减了三十多斤 , 饮食习惯花了半年才缓过来 。
作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 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 中国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第一人” , 领导中国青年科学家造出“冰状雪”第一人 , 并创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研究机构 , 秦大河荣誉等身 。
近日 , 秦大河还相继获得国际地理联合会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因你而美丽——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大奖 , 表彰其在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
“疯狂科学家”穿越极地
时间回溯至1989年 , 1990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即将举办 。 彼时秦大河正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担任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的副队长 , 兼越冬队长 。
此次横穿南极考察活动规模空前 , 集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于一身 , 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国际合作活动 。 该活动在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前举行 , 目的在于强调南极洲作为环境、生物保护区的特殊意义 , 南极洲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 在此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将按南极条约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续下去 。
秦大河对这次考察向往已久 。 得知这一消息后 , 他主动请缨 , 原因有三:一是他是研究冰川的 , 参加南极冰盖科考是他的专业、爱好和长项;二是他曾两赴南极参加考察 , 也是当时唯一有南极冰盖内陆考察经验的中国人;三是他身体健康 , 外语也合格 。 申请很快被通过 。
即便经验丰富 , 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 秦大河仍不敢掉以轻心 。 他深知 , 最大的危险在于低温和暴风雪 。
南极大陆平均温度-25℃ , 但此次横穿必经的南极冰盖顶部 , 有过-90℃的世界最低温度记录 。 “-15℃加上刮风 , 如果24小时在外过夜 , 足可以置人于死地 。 ”因此 , 不仅要有防寒设备 , 还要掌握御风、保暖等“很细致但非常顶用”的方法 。
比如由于考察期间每天出汗 , 手套和鞋袜到晚上都是湿的 。 因而回营地后 , 要马上用做饭的火烤干 , 再把袜子塞进被子里面 。 如果头天晚上不烤干 , 次日手脚就可能冻伤 。 “虽然一些技巧不卫生 , 但是非常解决威胁你生命安全的问题 。 ”
早在1980年代 , 秦大河参加澳大利亚南极内陆考察时 , 就曾多次遭遇暴风雪 , 有一次刮了十天十夜 , 车辆都被雪掩埋了 。 以前 , 还曾有其他站的队员在暴风雪时出帐篷方便 , 迷失方向 , 冻死在距营地不远的地方 。
经过两次行前集训 , 1989年7月27日 , 考察队启程 , 开始为期220天的徒步科考 。 他们每天早8点到晚6点一刻不停地前进 , 每日行进2-55公里不等 , 并首次徒步穿越了南极冰盖不可接近地区 。
这是从南极点到东方站间 , 约1500公里基本无人到访的区域 。 这里气温极低 , 雪地松软 , 行走不便 , 不能多待 。 每晚 , 科考队都要在营地附近造一个雪塔 , “万一出问题 , 可以作为一个标记 。 ”
但秦大河中途感冒发烧了 , 考察队破例原地休息一天 。 他吃了一克阿司匹林 , 喝了两三公升水 , 睡了一天 , 第二天烧退了 , 又跟着科考队徒步前往下一个区域 。
推荐阅读
- 在距离地球2243光年的星球上,能看到秦始皇登基吗?
- 霍金生前曾说过:秦始皇还活着,众人听后哈哈一笑,并为当真
- 大河日报状告网红辛巴诽谤,发律师函,要求对方道歉,网友:漂亮
- 秦晓雯重磅交易达成,郭士强赚百万转会费,首钢队能否一鸣惊人
- 也许你身体里的原子可能来自秦始皇!
- 杨振宁反对无效?“超级对撞机”即将在秦皇岛开建,是真的吗?
- 秦始皇陵墓内部高科技探测效果图,大开眼界
- 秦岭的蛇到底有多大?真的存在盘山巨蟒吗?
- 在两千光年以外的地方看地球,能看到秦始皇登基吗?
- 秦始皇祖母墓出土奇怪生物头骨,专家百思不解,外国专家指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