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庄海蜇」消息!崂山茶艺礼俗和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日前, 崂山茶艺礼俗和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
据史料记载,崂山茶艺礼俗发源于即墨县海润乡东南部(今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最早形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崂山茶艺礼俗是崂山地区茶农庆祝茶叶开采、丰收、感恩自然的民俗礼仪形式 。
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美誉,是中国道教三大发源地之一 。崂山茶艺礼俗是以崂山道教茶艺为载体,以茶艺礼俗表演为表现形式,传承并吸纳了崂山道教文化、崂山民俗文化和宫廷茶道文化,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崂山茶道 。
茶艺礼俗表演程式主要包括布具一叶七花、焚香礼敬三才;赏崂山龙须、温盏玉壶冰鉴、炙茶火宅清凉、磨茶辗转精粹、煮水师水直心、洗杯涤除玄览、投茶+润茶邱祖出使、冲泡理调弦以及奉茶品茶论道 。王哥庄茶企晓阳春被授予上合青岛峰会青岛唯一茶艺服务商,在世界舞台弘扬了崂山茶文化 。
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发源于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黄山社区位于崂山东麓,南距太清宫1.5公里,北距华严寺4公里 。黄山社区附海域是最适合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从建村之初渔民们就靠海吃海,海蜇加工也是社区渔民世代相传的技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每年夏季是海蜇的捕捞收获季,黄山海蜇也作为当地特色海产品闻名远 。由于渔民海就能捕捞到海蜇,在船上进行熟练的分离技艺,使海蜇的各个部位在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并保证新鲜度,鲜度好,无泥沙,口感爽是黄山海蜇的一大特色 。
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内容丰富、方法简洁、就地取材,加工技艺独特 。分海蜇卸进窝子、抹白矾、层摞挤压、捣鼓窝子、缸池内盐矾腌制、倒缸池重腌等六道传统工艺流程,利用这种传统方法腌制的海蜇皮子薄,质地硬实,口感脆爽,味道纯正,营养丰富,有特色鲜明的传统制作技艺 。其中海蜇里子、海蜇脑子、海蜇爪子稀有,亦有独特加工技艺 。秉承绿色食品、匠心制作 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特定船上分离、灶上加工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标准 。
在选料方面,王哥庄海蜇加工选用鲜活海蜇,保持其海蜇脑子、里子、爪子等完整,无腐化,这也是优越于其它海域捕捞海蜇的先天条件;在制作工艺方面,船上鲜活时捧海蜇脑子、扒海蜇里子、掐海蜇爪子(可鲜吃或冷藏即食)灶上及时下锅煮熟晾干后存放(水发后食用) 。其制作工序严谨,确保食品绿色安全 。
在黄山,从上岸到上桌不到一小时的海蜇宴令大家称奇 。海蜇宴主要有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爪子炖拉瓜、海蜇里子炖黑头鱼、五花肉炒水晶海蜇、爆炒海蜇皮、海蜇凉粉、辣根蜇头、黄瓜拌蜇头、老醋蜇头、白菜拌蜇皮、蒜泥蜇皮等10几道菜,广受市民游客欢迎 。年来通过举办海蜇美食节,大力推介宣传海蜇宴,不仅提高市民游客对王哥庄黄山海蜇的认知度,提升黄山海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挖掘海蜇美食特色,弘扬王哥庄海蜇文化及渔村文化 。
王哥庄街道身处崂山东麓,蕴含着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 。年来,王哥庄街道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整理、宣传推广,使非遗散发出靓丽的光彩 。截至目前,王哥庄街道被列为非遗项目的总数为25项,其中级1项、省级1项、市级5项、区级18项 。街道每年通过社区摸底、专家论证等方式,收集整理辖区民间、民俗文化中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积极申报,建立非遗传承人资源库,同时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
【「王哥庄海蜇」消息!崂山茶艺礼俗和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在文化传承上,街道常态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加大传播普及力度 。每年坚持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进行非遗项目活态展示,举办非遗培训班、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不断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 。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营造了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 刘雪莲 通讯员 矫立伟)
推荐阅读
- 晴天扬尘雨天泥泞 「未完工」即墨文峰路挖开后迟迟未完工
- 监督效果明显提升 「小微权力清单」胶北街道推出27条“小微权力”清单
- 办爱心厨房为患者做菜 「拍照涨粉」小伙给留守老人拍照“火”了
- 新训练基地明年投用 「青训梯队」青岛男篮人才辈出!
- 居民呼吁加强休闲广场管理 「无人维修」健身器材破损严重安全存疑
- 「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青岛等8个城市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
- 解决学生家长如厕难 「汾阳路小学公厕」方便!李沧区新建汾阳路小学公厕
- 青岛入选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出炉
- “老件”能留尽留 「潍县路」青岛潍县路19号开工修缮
- 运用“互联网+”思维 「窗口」政务服务从“窗口”送到“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