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为什么回赠毛巾?
以前是回赠孝布,考虑孝布拿来没多大用处,人们就改用毛巾回赠了 。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有缘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人对风俗礼节还是比较讲究的,特别是红白喜事,人们常说:喜事不请不到,丧事闻丧即到 。可见农村对礼节马虎不得,有时容易好心当成驴肝肺,一片诚心却换来彼此的隔阂 。原因在哪?就是诸多礼节上失误,弄得人与人之间心里不捂心 。

文章插图
农村葬礼,为什么要回赠毛巾?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是让死去的人有一个好的归宿 。

文章插图
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而死则是人生逃脱不了的事,人生相遇也是一种缘分,人死了前去吊唁,见上最后一面,也让此生不留诸多遗憾 。
【农村葬礼,为什么回赠毛巾?】来者是客,在农村,前来吊丧之人必须戴孝,从守灵到入土为安即安葬,送死者最后一程 。这是对死者的敬重,也是一种不能忘怀的寄托哀悼 。
吊孝之人,让敬孝者除去伤痛之感,毛巾洗去不吉利的事,让活着的人清清白白做人 。

文章插图
有生即有死,生死轮回 。人去吊丧之人身上戴着孝服,在农村男人头顶孝帽,或者说孝衣 。而女人则是披巾,肩披长长的白布,也有顶在头上 。
人死后孝服总要除去吧,在农村有除灵脱孝一说,也有地方在葬礼结束时,为了表示对亲戚朋友的敬仰之情,或者说,以后"六七“,"守孝“全免除,让亲戚朋友除去身上的孝服,换上喜庆吉利的平安服,在农村大部分都是用毛巾代替,洗去不吉利之事,让亲戚朋友重新振作起来,开启新生活 。
其他网友观点明清时期,葬礼上,主家孝子都披麻戴孝!而宾客却不能披麻戴孝,所以主家就用白布条子赠与宾客,叫“散孝” 。这种习俗在燕赵大地传承至今 。
礼物的交换伴随着三种义务,即随礼的义务、收礼的义务以及回礼的义务 。

文章插图
农村葬礼,为什么回赠毛巾呢?
这个习俗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孝帕'一俗,来知德《来瞿唐先生日录》中有记载:
今俗有剪麻布散吊客,名为孝帛 。殊不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缕,各有精粗;今不论精粗,而乱加人之首邪 。'主家要分发给白布条给亲友,谓之'散孝' 。

文章插图
但是,从上面孝帕一俗的描述中,只可看到主家分发白布条给亲友,却未见用毛巾代替白布条进行回赠之举 。不过家乡农村葬礼上的却有毛巾一说,对于前来帮忙的人除了供应茶水、饭食之外,在劳动时因为搬运、劳作而留下汗水,丧家都会贴心准备毛巾以便擦拭,并无特殊意义 。

文章插图
@那些旧时光的家乡,燕赵大地,一直延续给宾朋散发白布条的习俗 。白布的宽窄长短要根据亲戚的远近程度决定,这些早已形成了当地的一种丧葬文化,一个当地百姓从白布条上就能大致分辨出孝子的辈分和亲戚的远近来 。
至于毛巾是为前来帮忙出力的帮厨人,还有在地里打墓坑道的人准备的 。一来方便他们劳作时擦汗,二来也是对这些人付出的尊重 。

文章插图
八十年代左右的农村,丧礼上,丧家要请很多人来吃饭,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来了要送"孝帐",就是挂在灵堂前面的被面子、布料之类 。上面写着:xxx千古字样,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
现在没有人稀罕这些孝帐子了,为了图省事,不送孝帐直接就给钱了,我们那里称这种行为叫:众人帮一人 。希望以此减轻丧家办事的负担 。

文章插图
送毛巾,或许因各地习俗不同,取代孝布 。但,在燕赵大地并没有作为回赠亲朋的形式得到盛行,它只代表丧葬上劳动者才拥有的形式出现 。如今,我们去参加丧礼的时候,随上份子,大多连饭都不吃,白布条也没有领过 。
形式是给人看的,只要我们有一颗敬畏死者的心就行了 。您赞同我们这里的风俗吗?
推荐阅读
- 为什么竹子的叶子都是粘液
- 农村房子原拆原建可抬高地基吗?
- 农村俗语:“家有滴泪屋,三年一场哭”,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煮梨水时会出现黑色的东西
- 农村土灶设计选前烟囱好还是后烟囱好?为什么?
- 很多农村不给用柴火灶了,让用煤气灶,说是污染环境、有安全隐患,你怎么看?
- 在农村建房子,钱不够,有没有必要借钱盖房子?
- 农村施工队工具不够,对工程质量不够重视,你们哪里是这样吗?
- 猫为什么怕水(猫为什么怕水不敢洗澡)
- 农村自建房阳台外飘1.5米,现在二楼墙体开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该如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