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虚无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看人类如何去适应它


尼采:虚无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看人类如何去适应它


文章图片


尼采:虚无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看人类如何去适应它


文章图片


尼采:虚无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看人类如何去适应它


文章图片


尼采:虚无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看人类如何去适应它


透视主义是一个颇具声名的词汇 。 在文学上 , 它是由德雷?韦勒克创建的比较文学术语 。 出自在1948年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 , 是一种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学 , 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整体 , 互相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史研究方法 。

文学上的透视主义强调文学研究 , 不仅要寻求作品的个性特征 , 也要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普遍性 , 应把文学作品 , 放在文学发展整体系统的适当位置来考察 。
而哲学上的透视主义则更为源远流长 , 早在20世纪初它便因尼采而闻名 , 在国内被译为观相主义、视角主义或透视主义 。 尼采在他的著作中频频用到“透视”一词 , 不过显然他对于“透视”的运用不在于文学方面 。

在人类结绳记事之后 ,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的 , 人们依据看到的图形去记忆与联想 。 虽然事实上我们的视力能及之处 , 所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 。 但我们所能形之于笔端的首先是简单的线条笔画 , 所以绘画最早都是描绘自然物体的一个平面 。
但是对于感官非常重视的西方人 , 在热爱生命、关注自身的轴心期已经不满足于自然主义的艺术 , 他们开始创造栩栩如生的雕塑 , 动用他们丰沛的智慧 , 在艺术表现上达到更高的水准 。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 绘画上的透视技法就成熟了 。 尼采所运用的“透视”正来源于此 。 透视有两个重点 , 一是作为视觉出发点的视角条件 , 二是它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区分性 。
首先 , 正如透视画面取决于画家的位置、视角一样 , 透视主义强调的正是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生存条件、实践需要 , 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者本身的状态 。
不同的状态所投射出的视线高低、远近是不同的其次 , 它是对于唯一的上帝之眼的颠覆 , 它肯定的是视角的丰富不定 。 因为世界存在着无数“力的中心” , 力是多样的 , 由力出发的视角自然也是多元的 。

认识者所“看到”的事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 而它之所以能被看到一方面是被认识者赋予了意义 , 另一方面因为“世界是关系” , 它与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联系 , 于是就获得了不同的意义 。
世界呈现在认识者的面前 , 用无法选择的变幻莫测掩盖残酷的虚无 , 而人作为认识者要使一切有意义 , 就要抛弃习惯性的说明世界的平面式的反映 , 不再用概念、逻辑、辩证法去静观与自保 , 而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意义置入即解释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解释是虚无主义悲剧中一种英雄主义的显现 。
透视主义就是以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与独特的阐释方法 , 区别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的 。 它作为一种哲学认识方法 , 突出的特征就是 , 建立在丰富性和区分性基础上的多元性 。

尼采对于多元的重视 , 也昭示了艺术作为透视角度是更优越的 。 因为真正的艺术出自于本能冲动 , 是对生命的无辜和自由的肯定 。 艺术“听任万物如其所是地保存原样” , 以最丰富的创造性与最真实能动的幻象编织 , 契合了透视的多元性 。
尼采认为“世界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的解释” , 过去的解释都是为了保存自身 , 它们的狭隘终将被人的上升克服 , “任何已取得的提高和权力的扩大都会打开新的远景 , 新的地平线在此出现” 。
总之 , 这提示了在尼采的思想中虚无主义与价值的关系 , 正是他包括透视主义 , 在内的种种诠释学思想所生长起来的土壤 。

在从前柏拉图及其继承者所确立的、超感性的“真实世界”中 , 是用“灵魂的眼睛”去观看的 。 后世对灵魂的认识功能的重视 , 以及对理性的信仰都来源于这个传统 。
高贵的视觉愈发要摆脱肉体的玷污 , 来保持灵魂的纯粹 。 这种视角下人类的灵魂本质上是神性的 , 它是由神放置在浑浊的肉体里的经受试炼的 。
而尼采要颠覆柏拉图主义的传统 , 所以就要颠倒这个既坚固唯一又软弱朽坏的视角 。 “颠倒视角”就是从生命对世界的“不公正”的视角条件上把“真实世界”看成虚构的幻觉 , 从而宣布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的无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