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圆周率算不尽,科学家为何依旧坚持?31万亿位有何意义?


都知道圆周率算不尽,科学家为何依旧坚持?31万亿位有何意义?


文章图片


都知道圆周率算不尽,科学家为何依旧坚持?31万亿位有何意义?


文章图片


都知道圆周率算不尽,科学家为何依旧坚持?31万亿位有何意义?


文章图片


世界上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节日 , 在3月14日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 。 它就是圆周率日!因为圆周率最常用的近似值是3.14 , 所以数学家们才将3月14日定为圆周率日 。 在这一天 ,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庆祝仪式 , 大家开派对、一起吃水果派、其背后的含义都与圆周率的代表符号“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就在2019年的3月14日 , google公司宣布 , 他们的团队成功地将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的后31.4万亿位 , 打破了2016年创下的世界纪录 。 而这一项任务 , google公司足足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
并且一共运行了google云平台计算引擎上的25个虚拟机驱动 。 看到这里 , 大家想必都会感到疑惑吧?为什么这么多年来 , 有这么多人锲而不舍地在推算圆周率?圆周率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奥妙 , 让这么多数学家和工程师费尽心思地想要一探究竟?
如果有一天 , 真的有人将圆周率推算到了尽头 , 那么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一个伟大的数学常数吧!

一、古代圆周率的发现与发展
世界上关于圆周率最早的记录 , 是在古巴比伦 。 从其遗迹出土的一块石匾 , 清晰明了地记载了圆周率等于25/8=3.125 , 而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尽管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去 , 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 但放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上看 ,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 不仅是古巴比伦 , 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 , 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的历史文物中 , 也可以找到 。 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圆周率有关;
古印度的佛教著作《百道梵书》中 , 也记载了圆周率等于339/108≈3.139 。 而在中国 , 关于圆周率的研究就更多丰富多样了 。 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 , 作为中国最古老数学著作的《周髀算经》 , 其中就将圆周率的近似值取值为3 。

到了公元263年 , 魏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刘徽 , 则首创了“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 。 利用割圆术 , 刘徽得出了圆周率=3.141024的近似值 。 后来刘徽又是经过多方完善 , 最终得到了令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数值:圆周率=3927/1250=3.1416 。
到了公元480年 , 南北朝时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 , 则是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 进一步地推算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近似值 , 得出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

不仅如此 , 祖冲之之所以致力于圆周率的演算 , 是因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 当时南北朝的度量衡标准不一 , 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常常会出现问题 。 祖冲之便利用了自己最新研究的圆周率成果 , 重新修正了量器容积 , 校正了数值 , 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
而且 ,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记录 , 足足保持了800多年 。 直到15世纪初 ,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才更进一步地推算出圆周率的小数点第17位 , 打破了祖冲之的记录 。
到后面更有一位来自德国的数学家 , 鲁道夫 , 花费了毕生的时间来演算圆周率 , 最终将它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35位数 。
二、计算机时代下的圆周率发展
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 人们推算圆周率的效率和方法都发生了质变 。 世界上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 , 在1950年的时候就计算出了圆周率的第2037位数 , 在数学界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 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 到了1973年 , 圆周率已经被推算到了第100万位数 。 直到2019年3月14日 , google公司宣布圆周率已经推算到了小数点后31.4万亿位数 。
在这其中 , 已经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演算圆周率的过程中 。
小结
那么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锲而不舍地在演算圆周率呢?事实上 ,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 不少领域都会应用到圆周率 , 诸如航空航天、物理化学领域 。 并且 , 现在大多数致力于演算圆周率的计算机 , 都是各国花费大价钱研制出来的超级计算机 。
在这里 , 圆周率扮演的就是一个检测计算机性能的工具 。 在一定的时间里 , 哪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够演算出来的圆周率小数点越多 , 就代表着这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越好 。 那么 , 如果有一天 , 真的有人将圆周率演算到了尽头 , 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后果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