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

题主对猪病这块还是学习的还是比较深入了,多学习病例,以防大于治的思想来养殖是比较科学的,话不多说咱们来谈谈这个增生性肠炎 。

危害:主要6-16周的育肥猪容易感染,发病率对半,但死亡率不高,所以这种病是比较磨人的,而且它又是通过粪便接触性传染 。它会影响育肥猪生长速度,又可能继发感染 。所以我们得好好做好预防 。

预防:主要以药物预防为主,对同群猪做好保健方案,主要添加氟苯尼考粉,先服5天,在添加庆大粉喂5天,可有效地预防在同群猪有新病例发生 。然后要切断传播途径,彻底清除猪栏内外的粪便,做好消毒 。

其他网友观点

猪增生性肠炎一般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特征(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血便)、特征性病变(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到胞内劳森菌的,就可确诊 。实验室诊断还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ELISA等技术) 。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密螺旋体病(猪痢疾)的区别,猪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检时可见病变集中于大肠,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猪,如不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死亡 。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为2周~3周,

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

文章插图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出血型回肠炎(PHE)、慢性型回肠炎(PIA)和亚临床型回肠炎 。

1.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月龄~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

2.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周龄~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周~6周可康复 。

3.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

胞内劳森菌主要在病猪肠黏膜细胞中进行繁殖和发育,增生性肠炎的发生也是由于胞内劳森菌侵害猪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的黏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坏死性肠炎病变、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这些肠黏膜病变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下降猪增生性肠炎发生,立即对病猪与同群猪同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其次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彻底冲洗、消毒,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国外已研制出预防用疫苗;最后用药物预防,现已证明饲料中连续添加30ppm~40ppm的泰妙菌素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但有研究表明,在猪生长阶段连续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大剂量使用,可降低猪对该病的抵抗力 。因此,应采用脉冲给药法 。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患猪口服补液盐,以利于增加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

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

文章插图

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补铁剂(含硒型)2.5毫升~3毫升,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毫升~5毫升 。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

其他网友观点

猪增生性肠炎也叫回肠炎 。

该病主要通过粪便传播,如出现此病,极容易导致存栏猪感染死亡,危害很大 。

在防治方面:①喂养管理上,加强圈舍卫生,修建通风透气,冲洗式圈舍,将粪便及所有排泄物冲洗干净,用适量适当消毒剂完全处理,降低此病毒的污染及发病率 。

【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②药物防治可用泰乐菌素,金霉素等及早预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