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不管城里办丧事还是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以后要吃饭,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亲戚朋友都来为老人送葬,难道送完葬让人家空着肚大往家走?只不过是农村里摆宴是有专门的客屋,大家集中在一起,比较明显而已,而城市人都是去饭店,一般人不注意罢了 。

丧事是一人一生中最后的大事,中国人自古比较重视为老人办丧事,甚至有的地方出现薄养厚葬的现象,总是让把老人的丧事办得比较隆重,以示最后尽孝 。而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丧事能够办得比较风光 。这都是正常的心理 。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人生老病死都有基本的讲究,丧礼是人一生中最后的礼仪,从周朝就已有基本的规矩 。这些规矩也就是风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风俗以一种社会习惯的力量出现,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会自觉地遵从民俗文化的命令 。谁家如果不按规矩来,那必定受到人们的嘲笑,无法在村人族人间抬头 。所谓入乡随始,这是必须的 。

办丧事的礼仪很多,有许多繁文缛节,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在风俗的演变中慢慢革除,所以才会有移风易俗之说 。但是,丧事管饭摆宴,这是基本的 。因为老亲旧邻都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是一种亲情,主人再悲哀,也得宴请人家表示谢意 。所以,现在农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强调红白喜事不要大操大办,但从未规定不能管饭,而只是限定不要铺张浪费 。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至于题主说的大家好象很高兴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 。只有在老丧中,人们才会不表示出来悲哀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人寿终正寝是修了好,再不用人间受苦受难,到极乐世界享福去了,所以叫老丧变喜,称为喜丧,有时候会请吹手,有时候也请大戏,但这种现象极少 。一般的老人去世,都是长时间有病,大家该尽孝的尽了孝,该探望的也已经探望,到老人去世,好像是水到渠成,也就没有多少悲哀之情了 。而亲戚们没有红白喜事难得凑到一起,借这个机会凑到一起,难免要互相交流一下,所以送完葬,大家一起吃饭,就看不出啥悲哀了,顾生不顾死,老人去了,年轻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大家也都会劝事主节哀顺变,这也是人之常情 。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综上,办丧事要管饭,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和风俗 。再穷的人家,办丧事也要有人帮忙,有人吊唁,而丧事讲究不能白用人,否则不吉利,所以不管是前来帮忙还是来吊唁的,都要管饭以表示感谢 。在我们这里,过去丧事管饭是比较简单的,农村就是四大盆菜,没有像现在这样大操大办,只有后来烧五七或烧三年时,才比较重视,正里八经地摆宴请客,也是一种感谢 。现在人们条件好了,加上人们喜欢互相攀比,所以丧事的规格越来越高,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风气,需要在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监管下,慢慢纠正 。

其他网友观点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 。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 。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 。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 。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 。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 。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 。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 。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 。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 。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谢谢悟空的邀请 。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谁家的人去世了,在他/她去世前,家人观察他/她快咽气之前,会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将病人移至稻草上,这叫“下单”,这些稻草,在病人去世后,家人会将其整理干净,拿到室外,用火烧掉 。

死者一般在家里要停放三天,计算的时间是:从病人去世的那天算起,第二天为正日子,在第二天,本村的邻居、好友等,都会前来探望(吊唁),平时有人情往来的亲戚、朋友,会送上挽联或礼金等,当前来吊唁的人员到达时,死者的直系亲属中的晚辈,要向前来吊唁者下跪,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死者的侄子们,要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给前来吊唁者下跪;而死者的儿子则要在屋里下跪,因为在死者火化前,停放在家中的三天时间里,其子女要为其守孝,这期间,死者的儿子们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到亲戚朋友,以及隔壁邻居家中去,要是去了,人家会十分生气,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 。

在死者停放家中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那天),其亲属会请上一帮鼓乐队,演奏哀乐,其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其二是表示丧事浓重;等到了旁晚时分,会请来一位道士(当地俗称为“山人”,尊称呼其为先生),为死者举行悼念活动,一开始,这位道士口中会念念有词,会说上一大堆旁人无法听懂的言语,在这之后,那位道士会用红纸做成几个“链子”(用红纸搓成的链条),数量根据死者的直系亲属的人数而定,这些“链子”会事先蘸上香油,一切准备好后,那位道士会让人打开冰棺,死者的直系亲属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蘸着香油的“链子”,在蜡烛上点燃,走近冰棺前,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完成后,道士让人将冰棺封上,就不能再打开了 。

之后是,那位道士阅读事先写好的“孝名单”,然后是按此顺序为死者磕头下跪,以此为对死者的尊重,因为当地的习俗是“死者为大”,在亲属为死者磕头时,其直系亲属(侄子、儿子们),要跪在冰棺的两侧 。悼念活动结束后,亲友们开始吃晚饭(吃这样的饭,当地叫“老米饭”),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座在冰棺前面,为死者守孝,冰棺前不能离人,晚饭期间,死者家簇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会领着死者的长子,按顺秀给每桌亲友下跪,同时,那位长者会说上一些客套的话语,以表示对亲友们前来吊唁的谢意,以及招待不周方面的歉意 。

在第三天,死者的家属会事先请好八个人,这八个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左右邻居和亲友,将装有死者尸体的冰棺抬到车上,运去火化,这八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抬重” 。期间,死者的儿子手里要拿上一付“车拐”(过去农村用来车水用的工具附件),拿“车拐”的目旳是:在抬重人休息的时候,要用“车拐”垫在冰棺的下面,冰棺不能碰到地下 。另外,在这期间,原先请的那帮鼓乐队,会奏乐相送 。直到装有死者的冰棺,被送上冰葬车为止,然后这帮鼓乐队在接受死者家属所支附的费用后离开,不能再返回死者家属的家中 。

等到死者火化回来之后,要为死者下葬,此时死者的家属会请上一位“山水先生”,为死者下葬的地方,挑选下葬的位置,那位“山水先生”会用指南针,标定死者的坟墓方向,对于死者下葬地的选择,也有一些说法:坟墓一般的背面要有山坡,这叫“靠山”,前面要开阔,其对面的远处也要有山,而在其中间最好要有水,这叫“前面有山有水,后面有靠山”,死者亲属对死者坟地的选择很重视,认为坟地选好了,其后代会有福有才,会出“人才” 。

正式下葬时,死者的长子首先会拿起铁锹,在那位“山水先生”挑选好的下葬点,象征性地用铁锹铲起一点土,然后将铁锹连同那土,一起朝前方扔去,这叫“开山”,之后,原先“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开始正式为死者下葬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那位“山水先生”办完自己要做的事情后,在接受死者家属的费用后离开,他不能回到死者家属的家中 。)

死者安葬开始之时,会将安放骨灰盒的地方,用铁锹铲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稻草,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放到铲平的地方,用火点燃,将放骨灰盒的地方烧热,意思是死者的安葬地点,十分“暖和”,还有,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将灰烬清理干净 。正式放好骨灰盒后,“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为死者的坟墓挑土,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最后,死者的儿子,要用扁担,将死者坟墓的表面锤平、充实,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坟头把土拙”,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在堆坟墓的过程中,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候,都要喝一些死者家属送过来的红糖茶,而且在场的其他人也要喝,剩下的红糖茶,不能再带回去,必须全部倒掉 。

一切完成后,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同时还要给附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再放一挂大炮竹,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同时,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在火的上面“过一下”,这叫“湫一下”,意思是去除晦气,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停止,比如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不能再戴了 。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回去吃中午饭,这顿饭叫“回笼饭”,在吃这顿饭时,客人要尽最大可能,将饭菜吃光,而且在吃完饭后,要“悄悄”地离开,不要和死者的家属打招呼 。以上事情完成后,死者的葬礼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