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与环境互动

text":"【我们不得不与环境互动】遗传的因素 , 属于先天 , 比较明显而确定 , 通常易于控制 。 后天的环境 , 由于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动 , 实在很难加以掌握 。 然而 , 人不能独自生活 , 有赖于群居互助 , 所以免不了要和各种环境 , 包括人、事、地、物互动 , 并且求得良好的适应 。 增加应变能力 , 学习适应环境 , 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的生活方式 。 因为天有不测风云 , 人有旦夕祸福 , 今日科学昌明 , 也不可能避免 。
在人生的旅途上 , 经过不同的环境 , 彼此相克相生 , 产生各种情况 。 最好的办法 , 是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 一方面慎选朋友 。 凡事以自己的机灵和朋友的协助 , 比较容易转祸为福、化险成安 , 做好阶段性的调整 。 世事多变化 , 现代尤为剧烈 。 老子说:“智者转祸为福 , 因败而为功 。 ”真正做得到的 , 实在少之又少 。 唯有平日多多持经达变 , 在实际生活中多加磨练 , 以求时应变 。 在家靠父母 , 出外靠朋友 。 我们一生当中 , 除了父母、老师、上司 , 影响自己最大的 , 莫过于朋友 。 历代先圣先贤 , 多得力于朋友的帮助 。 现代社会 , 单打独斗而能获得成功的机率 , 简直微乎其微 。 结交一些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朋友 , 以道义为根本 , 以诚恳为指针 , 共患难也共安乐 , 那才是可贵的知己 。
我们周遭所遇见的人、事、地、物 , 都是我们先天人生规划中 , 所必然出现的 , 并非偶然 。 既然如此 , 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种缘分 , 采取正面的反应 , 而不是负面的厌恶 , 甚至于怨恨!由于心想事成 , 在心想这一部分 , 必须严格加以控管 。 现代称为自我管理 , 实际上便是严以律己 , 宽以待人 。 陈立夫先生将人类的天赋 , 分为三种生存的本能 。 维持生命的本能 , 即为求食 , 以甲表示之 。 延续生命的本能 , 则为求色 , 以乙表示之 。 光大生命的本能 , 便是求仁 , 以丙表示之 。 甲与乙两种本能 , 多本为己 , 属于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 凡是生物 , 都具有遗传(具有生殖能力 , 可以产生新生命)、代谢(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素 , 变换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力) , 拥有细胞膜(以保护并促进细胞的新生及换旧)以及进化(以求适者生存)的条件 , 便是甲与乙两种本能的具体作用 。 丙种本能 , 则是为己之外的为人 , 属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基本因素 。 人与禽兽的不同 , 即在求仁这一种本能 。 如果不能求仁 , 不但个人不能生存 , 人类的绵延也将因而中断 , 造成人类的灭绝 。
中华文化不太重视个人入世的享乐 , 也不认为出世才能解除痛苦 。 因为快乐与痛苦是相对并存的 , 求食、求色固然可以获得相当的快乐 , 却也免不了若干痛苦 。 求仁必须兼顾人与群体、出世与入世、现在与将来 。 人类愈进化、技愈发达 , 人与环境的关系愈加复杂 , 求仁的功夫 , 也因此愈为重要 。 我们既生为人 , 就应该跳出“人”的范围 , 先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 以此为基点 , 渐进于“人”的体认 , 才不致“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而迷失了自己 。 中庸说:“思知人 , 不可以不知天 。 ”与所处环境取得良性的互动 , 便是知人然后可以知天的必要途径 , 人人不得不小心为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