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认证的世界上最长寿的蛇 , 其实是一条生活在美国费城动物园里的蛇 。 据相关数据记载 , 这条蛇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快50年了 , 从科学的角度讲 , 已经达到了蛇类寿命的极限了 。 而且这条蛇生活在动物园里 , 从实际角度看 , 它算是一条人工养殖的蛇 , 在排除了外部环境可能会对它的生命安全产生的威胁后 , 50岁确实是蛇类中的“高龄”了 。
如果是生活在野外 , 绝大多数的蛇恐怕都难以“寿终正寝” , 毕竟随时都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 但说来也奇怪 , 虽然蛇的寿命都谈不上太长 , 但我们几乎很难在野外看到蛇的尸体 。 难道它们都会凭空消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在野外能不能见到死掉的蛇 , 其实跟蛇的寿命长短关系不大 。 比如寿命只有两三年的小型无毒蛇类 , 按说死亡和繁殖的频率都比较高 , 可我们依旧难以发现其踪迹 。 认真查阅资料后我总结出 , 荒郊野外很难见到死掉的蛇大致有以下四点原因 。
一、寿终正寝的蛇很少 , 食物来源不稳定、被天敌猎食、受伤后感染病菌等等 , 都成为蛇会消失的原因 。 大多数的蛇都生存在野外 , 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不仅要随时警惕来自蜜獾、秃鹫等天敌的垂涎 , 还得为寻找食物劳力费神 。 除了那些体型巨大的蟒蛇、森蚺 , 一般动物不敢肆意偷袭 , 其它的蛇类在天敌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 就连毒性超强的眼镜蛇也不是秃鹫的对手 , 凭借一双强劲有力的爪子 , 从地面被抓起升至半空的小蛇估计胆都吓破了 , 哪还有心思去反抗!
食物的来源不稳定 , 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 , 别说去捕猎了 , 就连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偷袭都是个问题 。 而且生活在野外 , 侥幸和敌人争斗占了上风 , 可要是身体受了伤 , 对蛇来说也是致命一击 。 伤口的感染会导致伤势变得更严重 , 甚至危及生命 , “英年早逝”对动物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
二、生活环境多为阴暗潮湿的野外 , 跟人类的活动区域很少重合 , 故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 。 动物本身就属于大自然 , 动物和人都各有自己的活动区域 。 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 既能躲避敌人的偷袭 , 也能为自己暗中观察猎物提供便利 。 但这些地方人类却不喜欢 。
人喜欢生活在充满阳光、视野开阔的地方 , 两者生活区域的不重合 , 也导致我们跟蛇正面冲突的机会几乎为零 。 想想看 , 见一条活着的蛇都是件难事 , 更别提去世后躺在某个角落的死蛇了 ,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三、死掉的蛇会很快成为其他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 在野外很难见到死掉的蛇 , 还跟生态圈的食物链有关系 。 活着的蛇 , 既是猎食者 , 也是被猎食者 , 它在准备捕获其它猎物时 , 在它未曾注意到的地方 , 也有一双眼睛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它 , 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
但死掉的蛇 , 就只能成为其它生物的食物 。 自然界中 , 有不少以吃腐肉为生的动物 , 比如秃鹫、斑鬣狗等 , 吃腐肉能让它们享受不劳而获的幸福 。 在蛇死掉后 , 不用太久就会有这些动物闻着气味赶过来饱餐一顿 , 大快朵颐后剩余的残渣又会成为那些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 最后剩下一堆白骨渗入土壤 , 还能为土壤分解出更多的营养物质 。
所以 , 野外之所以很少见到死掉的蛇 , 不光因为它们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消失” , 还因为它们与人类的活动区域几乎很少有交叉 , 即便有蛇死亡也很难被发现 。 再加上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且完整的生态圈 , 环环相扣的生态链也导致蛇在死掉后很快被其它生物吞食分解 。
虽然野外很少见到死掉的蛇 , 我们和蛇的生存环境也确实没有太多交集 , 但行走在野外我们还是要引起警惕 , 防止蛇受到惊吓不小心咬伤人 。 这里也有几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 希望对我们在户外活动有所帮助 。
一、尽量不要去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阴暗潮湿之地 。 不光是蛇 , 很多野生动物都喜欢躲藏在这些地方 , 既安全也能为自己捕猎提供遮挡 。 如果不小心闯入这些地方 , 很可能惊扰到栖息在此的动物 , 受到惊吓的动物为了自身安全来攻击人类都会拼尽全力 , 人类的力量几乎弱不禁风 。 安全起见 , 最好不要冒险闯入这些地方 。
二、户外旅行时一定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 防护的工具、救援的设施一定要尽量准备齐全再出发 , 户外旅行充满着冒险和刺激 , 不能单独为了个人追求刺激不顾他人的劝阻 。 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 , 才是一次真正有意义的旅行 。
推荐阅读
- NASA建议我国月球样品国际分享,当年赠送阿波罗样品,有何目的?
- 火星和地球相隔2亿公里,如果我们要上火星,需要多长时间?
- 宇宙不会一直膨胀下去,美国科学家们提出了暗能量的新延伸理论
- 从理论上探索奇异星的存在:古代记录的第一颗客星可能是夸克星
- 除了人类之外,蝙蝠在自然界里还有没有天敌呢?
-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是什么意思?并非迷信,谁也躲不掉
- 俄罗斯航天员评价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项目又快又好,愿意加入
- 关心乙肝创新药时,丁肝药物格局已改变,简述Lonafarnib多项进展
- 孙家栋,只有靠自己去拼搏努力,才能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