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起源在什么地方,它从何而来
我们都知道相声 , 相声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一直都知道相声是什么样的 , 却不知道相声它从什么地方流传来 , 也不知道相声的起源是什么 。本期戏曲大全 , 带你一起来了解相声的起源 。
所谓相声 , 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 , 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 。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 , 就是相声的先行者 。厥后历代相传 , 能者辈出 , 渐形成一种艺术 。
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 , 已具有相声之雏形 。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 , 又在其中掺上故事 , 于是相声艺术 , 乃告成功 。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 , 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 , 前者较难 。
相声艺术 , 北京盛行较早 , 最初是设一步帐 , 一人坐于帐内 , 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 , 听众在帐外围听 。后来把它综合起来 , 掺进一个故事 , 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 。这叫做“暗相声” 。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 , 就是最显着的例子 。
《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 , 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 , 依次而至 。听众捧腹大笑 。再后 , 把帐子去掉 , 在地上拜一长桌 , 一人立于桌后 , 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 。这就叫做“明相声” 。
据我所知 , 咸丰年间 , 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 , 是最早说相声的人 。他八十多岁时 , 我才十来岁 , 犹及得见 。他原来是学京戏的 , 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 , 不是天天能唱戏的 , 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 , 都必须停止动响器 , 当然更不能唱了 。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 , 每年多至五、六十天 , 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 , 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 。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 , 虽说是缩减了 , 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 。百日后 , 不准化装唱戏 , 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 , 不准用红的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 , 拿白沙子撒地作字 , 以吸引观众 。等到大家聚拢之后 , 他就在甬路旁边 , 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 , 唱几段小花脸数板 , 再说几段小故事 , 要钱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 , 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 。
另外 , 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 , 很受群众欢迎 。
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 , 改编成小故事 , 在街头演唱 , 生意更加好了 。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 , 他就以相声补缺 , 到咸丰国孝时 , 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 。国孝后 , 戏班再邀他去唱戏 , 均行谢绝 。以后又带徒弟 , 即创出了这一行 。
【相声的起源在什么地方,它从何而来】【结束语】相声是我们戏曲文化中的精髓 , 一直以来的相声都是我们心中最传统的东西 。它代表着我们国人的一种文化 , 就连相声人的穿着也是本着中国的传统旗袍 。
推荐阅读
- 优秀地方戏剧之一,沪剧的特点是什么
- 揭秘:徽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
- 自制大辣皮的方法 自制大辣皮的做法
- 苹果雪糕的制作方法 怎样制作苹果雪糕
- 猫咪第一次发情
- 糖炒山药的做法 山药怎么糖炒
- 销售的职业技能是什么
- 做豆沙馒头的技巧 豆沙馒头的做法
- 刘邦为什么能夺取天下
- 萝卜是凉性还是热性 关于萝卜的食物属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