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减治鼻衄医案、配方

鼻衄
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是一种常见病症 。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而命名,如《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 。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 。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本病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如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血压病等 。
【病案举例】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鼻衄医案、配方】1.劳某,男,38岁,1992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双侧鼻出血4天,患者自诉因情志不遂,血压偏高,反复出血,量多,不易止住 。
某医院诊断为鼻出血,给予凡士林纱条填塞双侧鼻腔后血止,但抽出纱条后又出血 。人院时症见双侧鼻出血,头晕,口苦,咽干,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查双侧鼻中隔前端血管搏动性出血,血压130/90mmHg 。诊断:高血压鼻出血中医诊断为鼻衄 。证属肝火上逆,治以平肝降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栀子10g,木通10g,车前子(包煎)10g,当归10g,泽泻10g,柴胡10g,淮牛膝10g,地骨皮10g,侧柏炭10g,仙鹤草10g,藕节10g,炒黄芩10g,薄荷6g,白芷10g 。连服3剂,抽纱条后未再出血,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 。20
按:胆之经脉布于脑后,脑下通于额,额之下为鼻,肝胆互为表里,患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鼻出血,量多,头晕,口苦咽干,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上逆之证,故本病用龙胆泻肝汤加止血之侧柏炭、仙鹤草、藕节,养阴之地骨皮,引热下行之淮牛膝,清热疏风通络之炒黄芩、薄荷、白芷 。
2.患者王某某,男,35岁,1995年3月8日以右鼻出血3天为主诉入院 。人院后查见患者鼻中隔右侧黎氏区有一出血点,呈搏动出血,经凡士林纱条填塞及静滴止血定、止血芳酸等处理,患者右鼻出血反复不止,于1995年3月27日始配合中药治疗 。当时患者口唇红,, 。
赤,口苦,溺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火上炎,木火刑金 。治拟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药用龙胆草15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包煎)10g,泽泻10g,木通6g,柴胡10g,生地10g,丹皮10g,侧柏叶10g,生甘草6g 。服药2剂,患者鼻衄停止,大便通畅 。停静滴止血药,按上方再进5,一直未再出现鼻衄而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14
3.黄某,男,56岁,1993年6月18日初诊 。自述1993年6月4日晚11时许突然鼻中出血,量少,色鲜红,至凌晨3时许自止,次日又应时发作 。如此反复已14天,经西药(止血芳酸、止血敏、维生素K等)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罔效 。刻诊:除定时鼻中出血外,余无不适,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略数 。此病显然与时辰有关 。遂治以清泻肝胆之火,佐以凉血止血为法,投以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6g,黄芩9g,生地黄9g,栀子9g,木通9g,柴胡6g,当归3g,大蓟9g,小蓟9g,麦冬9g,甘草6g服上方1剂,鼻中未再出血 。随访半年未见发 。15
按:《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说:“观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 。”由此可知,诊断疾病要全面考虑,必要时从时间角度考虑病情 。本例患者每于夜晚11时至凌晨3时许鼻中出血,定时发作,很有规律,即每于子时、丑时发作,过时自止,而子丑时,乃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所主 。由此悟知,本例鼻衄,必是肝胆积热无疑 。肝胆之热上扰,迫血妄行,鼻衄乃作 。故投以龙胆泻肝汤化裁,切中病机,1剂而愈 。说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随着近代时间生物学的发展,《内经》所表述的疾病发生和病理变化与时间的相关性得到了证实 。《时病论》云“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 。”因此,对一些定时性复发性疾,从时间角度考虑,结合经典医书中有关时辰与疾病相关的论述,得出中肯的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往往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