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咳嗽医案
咳嗽是肺系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
【病案举例】
1.梁某某,女,38岁 。1994年元月12日初诊 。素有咳喘宿疾已数年,入冬后由外感引起咳嗽加剧已1月,现症咳嗽喘急夜间尤甚,遇寒更甚,口不干,痰量多,呈泡沫状痰,头痛胸闷,心中欲呕,纳食一般,大便溏,小便量少,面色白且略浮肿,精神困倦 。
脉象沉细,舌淡红苔薄润 。证属咳喘寒痰阻市,治宜温肺化痰止喘,方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苏子降气汤合方加减:炙麻黄6g桂枝9g,白芍12g,五味子6g,法半夏9g,干姜9g,细辛6g,陈皮6g,茯苓15g,白术9g,苏子9g,厚朴6g,前胡9g,当归6g,苈子5g,甘草6g,2剂 。二诊:1994年元月14日,喘已好转,仍喉中如水鸣声,再以前方加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g,炒莱菔子6g,4剂 。三诊:1994年元月21日,痰已减少,仍气急口干,脉舌如前,再以温肺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麦冬化裁:茯苓15g,桂枝9g,白术9g,炙麻黄9g,白芍12g,干姜6g,细辛3g,陈皮1g,法半夏9g,苏子9g,白芥子6g,炒莱菔子6g,五味子6g,麦冬15g,甘草6g,4剂 。四诊:喘已不明显,仍咳嗽但痰减少,喉中仍有哮鸣,再以苏子降气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合方加减:苏子9g厚朴9g,前胡9g,法半夏9g,陈皮9g,姜9g,当归6g,桂枝9g,茯苓15g,白芥子6g,炒莱子6g,桑白皮9g,杏仁9g,紫菀15g,甘草3g,4剂五诊:1994年2月2日,服药后症情减轻,痰已明显减少,夜间偶有咳喘,但能人睡,脉舌亦可,仍以前方加生脉散,加入麦冬15g,五味子6g,泡参9g,连服5剂以巩固疗效"服完后咳喘平息,未再服药 。
按:病人冬天发作,均有痰饮病宿疾,宜用温化痰饮治法 。此病多为老年人或体虚之人,平素肺脾肾阳气均虚,往往有畏寒怕冷表现,故这类病人冬天更需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并宜守方治疗,苓桂术甘汤是常用方,即便是舌苔黄腻,只要苔不干而滑润有津者,也宜用之,不可用寒凉药,无苔或少苔也可能是一种假象,仍应宗温化痰饮治法,即使是阴虚,最多加用生脉散之类 。王老上述见解及用药方法,代表了他在冬季治病的独特经验 。12.高某,女,25岁 。1993年8月29日初诊 。患病约年余 。初时只感体倦、发热、心烦、易怒,以后渐见咳嗽,因症轻咳疏,未予重视 。仍坚持工作 。近2月来,饮食减少,肌肉渐削,白天怕冷,夜间发热,时有盗汗,头晕,咳嗽加重 。至夜尤甚咽喉发痒,痰多不易咯出,时夹血丝,体倦懒惰 。曾去多方求诊,服用不少抗菌消炎药、止咳药,几乎无效,致难以坚持工作,遂延中医诊治 。望其面白颧赤,形体消瘦,吐痰黄白稍黏稠,呼吸似有抬肩,舌质红,舌中部有黄白薄腻苔;闻其声音低微而干哑;问知小便短少黄赤,大便每次量不多而黏稠,睡少梦多,常于梦中惊醒;切其脉象浮取虚大,沉取数而无力 。综上合参,此乃病久肺肾两亏,火自偏盛,脾亦受累之阴虚热亢生痰动血证,属内伤咳嗽的范畴 。倘不及时治疗,久而精津气血则有消亡之虑 。治当急挽其阴而消痰火,故先拟滋阴清热,救肺顾脾之法 。方用:麦冬20g,天冬20g,知母15g,川贝15g,百合20g,人参10g,五味子5g,紫菀15g,款冬花15g,百部15g,枳壳10g,桔梗10g,玄参15g,酸枣仁20g,茯苓15g,藕节log,地骨皮15g,4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
二诊(9月6日):4剂尽,咳嗽减轻,痰中已不见血,夜间发热、盗汗稍有好转,饮食略增,但仍咳嗽,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加龟板15g,煅牡蛎20g,取其育阴清热,止汗之用,嘱其连服10剂 。
三诊:半月后来诊,热退汗收,痰血消失,咳嗽大减,食欲增强,二便亦趋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略数 。现热己尽退,说明阴复火降 。为巩固疗效,彻底治愈,改用补脾益肺,滋阴补肾之法以顾其本 。方用六君子汤或六味地黄丸加紫菀、款冬花、百部间服,即服六君子汤加味4剂,再服六味地黄丸加味4剂,有时又加入麦冬、川贝母、五味子等 。如是共调理近3个月,彻底痊愈,康健如常,与初诊时判若两人 。
按: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景岳全书咳嗽》篇云“咳嗽之要,此惟二证,何为二证?一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证属邪实,治应祛邪利肺止咳,易向愈;内伤咳嗽多为久病,病势缓,病程长,并常伴它证,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难以速愈 。
该患已病年余,由何而起,不必细究,但属内伤咳嗽之痰火咳嗽无疑 。据其现有症状,如颧赤、咳嗽、发热夜甚、盗汗、痰中带血、形体消瘦等,足以断定其为肺肾两虚之证 。真阴既亏,火自偏盛,上烁肺金,迫之而成痰火咳嗽 。昼轻夜重,即显现出阴虚之本象 。罹患日久,治疗失当,脏腑相移,脾土亦伤 。于是肺脾肾三脏俱病,精津气血皆乏,体虚日下故治当以挽其阴,灭其痰火为先,拟滋阴退热,救肺顾脾之法治之 。方中二冬、百合、知母玄参养阴润肺 。清热降火,是一组润燥滋阴、清金降火之良药 。更配以地骨皮清虚热而除骨蒸;人参、五味子双补肺之气阴,兼敛肺气:川贝母、百部、紫菀、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无论新久咳嗽皆能奏效;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畅气机,以复肺之宣降之职;酸枣仁、茯苓宁心止汗;藕节清热止血;其间玄参、贝母、桔梗等又能通利咽喉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正恰病情 。初诊、二诊共服药14剂,热即尽退,阴复火降,收效显着;后改用补脾益肺、滋阴补肾方剂,更顾其本,终获痊愈 。
3.患者吕某,女,25岁,重庆某大学老师 。6个多月前因外感后,恶寒发热、咳痰,在医务室按急性支气管炎用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又服中成药,感冒似愈,但咳嗽未止,曾在重庆市某中院就诊,服中药数贴也未见效 。趁返家过春节,于1993年1月29日,由其母亲偕同来请王老师诊治证见咳嗽痰黏而黄,喉中遇痒则咳,微恶寒,手凉,时有胸闷,脉弦舌红苔黄少,辨证属肺之气明两虚,寒邪痰浊郁肺,治以益气养阴,散寒宣肺化痰,方用生脉散止嗽散、二陈汤加干姜、细辛、麻绒煨诃子,连服6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后用生脉散、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合方调理而愈,因假期已到,前来向王老师道别而得以随访 。
4.患者男,68岁,于2001年11月就诊诉受凉而出现发热咳嗽、吐白痰,自服维C银翘片,清热解毒液后发热消失 。但咳嗽、吐白痰,尤以夜半时分咳甚,伴喉痒、乏力、头晕,服用各种止咳药物均无效而来诊 。查体:双肺呼吸音稍粗糙,咽喉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苔白厚,脉浮细 。治以疏散风寒,燥湿化痰,调扶正气方以生脉散和二陈汤加减治疗,药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炙冬花、炙枇杷叶、干姜、制半夏、陈皮、苍白术、云苓、荆芥、防风、二花、甘草,服一剂则咳减,7剂服完症状痊愈 。
按:老年患者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督脉失养,易受风寒,且体虚多病,抵抗力下降,故感受风寒,病情往往迁延难愈 。治疗上采用调扶正气,疏散风寒,燥湿化痰之法,每多取得良效 。方中生脉散用太子参去人参之性甘温,人参易补火助阳产生变证,而用太子参之性微苦平,更好地改善气阴双虚之状 。而合用麦冬、五味子,气阴双补,二陈汤燥湿化痰,也可加全瓜蒌理气宽胸散结以化痰,炙冬花、炙枇杷叶以化痰止咳 。诸药合用共奏调正气,疏风寒,化痰湿之功,且治愈后因受风寒再复发者,再用此方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干咳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疼,奇痒难忍,干咳不止,还有人感到有气自腹部上窜,直到胸部及达咽喉,并觉胸胃后作痒,频频阵咳,持续几分钟,及至十几分钟不缓解 。发作时非咳不可,无法控制 。不但个人痛苦,也影响他人工作或休息 。这类患者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经常使用消炎止咳化痰中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满意 。甚至还有患者使用可待因,也只能临时减轻症状,而药效一过,症状依然如故 。
这些病人最后往往求助于中医中药的治疗 。
中医认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同时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即除了“肺咳”之外,还有心咳、肝咳、脾咳、肾咳”之说 。其原因是无论外邪所侵或脏腑功能失调,都影响肺气宣发肃降而表现为咳嗽临床实践中以干咳属“肝咳”者多见,就肝而言,其功能在于主疏泄,喜条达,调情志 。并且足厥阴肝经分布于胸胁,上行入咽喉,进入鼻咽部 。因此,当有肝气不舒,肝郁化火时,则循经上扰胸胁咽喉,出现胸骨后咽喉部有蚁走虫爬之感觉 。即临床患者自觉胸骨后及咽喉部奇痒难忍而肺主气,司呼吸 。通调水道一旦受扰而功能失调,其主要表现在气机出人升降失常 。肝气失于调达,肺气升降失常,则临床症状自然会出现阵阵呛咳,干咳无痰,口苦咽干,咽喉疼痛作痒,甚者胸胁胀痛 。因此,临床常见的干咳气逆等症状,病位在肺,而病因则在肝,属于“肝咳” 。
5.患者张某某,女,36岁,干部,初诊时间:1995年5月就诊:主诉:着凉感冒咳嗽一周 。现病史:患者因近期要出国而工作繁忙紧张,又因家务劳累,着凉感冒 。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甘草片等治疗,但咳嗽、胸痛症状未见好转自觉有气自腹部上冲咽喉而干痒,同时胸骨后也似有羽毛刺激作痒 。发作时阵阵呛咳而无痰,胸部及两胁疼痛,甚至小便失禁,夜间严影响睡眠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黄少津 。
【生脉散加减治咳嗽医案】症状分析:患者当时工作繁忙,又要出国,家务劳累,心情急躁而焦急,致使内生肝火,而又感受外邪,外邪首当犯肺,与肝火并而扰肺,则肺失宣降出现呛咳不止 。脉弦滑及舌红苔黄少津,属肝火犯肺致咳 。中医诊断:咳嗽(肝火犯肺) 。治法:平肝降气,润肺止咳 。处方:旋覆代赭汤合生脉散加减,旋覆花9g,代赭石20g,法半夏9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9g,苏子梗9g,知母15g,贝母、代蛤散各9g,甘草6g,水煎服 。五剂汤药后病愈 。
按:干咳无痰、咽喉作痒,都属于肝火犯肺致咳 。舌红、苔黄少津,有阴津亏虚之征,
故用旋覆代赭汤平肝降气,再加生脉散益气生津,止咳化痰,取得满意疗效 。
推荐阅读
- 生脉散加减治发热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视网膜脱离术后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球后视神经炎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梅尼埃病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声带疾患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喉瘫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变应性鼻炎医案
- 生脉散加减治皮肤干燥症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