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发热医案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就称为发热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或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可认为有发热 。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多为感受外邪,邪正交争所致,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脉浮等症 。西医的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表现为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之 。西医的功能性低热,癌肿、血液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 。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或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 。前三者属虚证,后二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各种证候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或兼夹出现 。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 。
【临床应用】
刘氏、董氏在非典时期对到院就诊的发热病人进行初筛,接诊发热病人56例 。不用激素退热,而采用中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配合一般西药退热剂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方法:所有发热病人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物理降温,口服扑热息痛,肌注安痛定,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 。中药基础方剂为防风通圣散:防风15g,荆芥15g,连翘15g,麻黄6g,薄荷10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炒)15g,白术15g,山栀10g,大黄10g,芒硝(后下)6g,石膏15g,黄芩10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随证加减 。伴腹泻者去大黄、芒硝,无畏寒者去麻黄,38.5℃以下者去石膏,头痛重加羌活15g水煎,每日1剂,分二次服用 。56例发热病人中留在发热门诊观察者22例(39.3%) 。治疗结果:56例中38.5℃以下者17例,上方去石膏;25例无畏寒,其中发热低于38.5℃占14例(56%),上方去麻黄;伴腹泻超过每日3~4次7例,上方去大黄、芒硝;12例头痛加羌活15g服中药3.日内热退身凉者51例(91.1%),其余均在5日内热退;服药最少2付,最多5付 。所有热退、血常规、胸部线片正常的留观病例,按要求继续留院观察3日出院,回家居家隔离15天 。经随访3日,无一例再发热 。
【病案举例】
1.外感发热:患者,女,51岁,因淋雨后发热39.5℃到发热门诊就诊,在家曾自服对乙酰氨基酚2片无效 。查体:体温39.5℃,咽红,心肺(-),血常规:白细胞5.1×10/L,中性粒细胞62%,淋巴细胞38%,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予留院观察,治疗给予安痛定2ml肌内注射,青霉素、病毒唑静脉点滴,配合物理降温,第二天体温39.6℃,即加服中药防风通圣散,因病人头痛重加羌活15g,服药2剂后体温降至38.6℃,便稀,每日3~4次,去大黄、芒硝、石膏,继服3剂,体温降至36.1℃;其间复查血常规2次,均正常,体温正常后复查胸部X线片正常,继续随访观察3日未再发热 。
按:发热病人,尤其是高热病人,应用激素退热是有效且快的治疗方法,但在SARS流行期间,按照卫生部颁发SARS推荐治疗方案中激素应用有一定的指征,尤其对留院观察的发热病例,盲目应用激素退热,易掩盖病情,导致误诊,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采用了中药退热的方法,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配伍石、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使汗出不伤表,清下不伤里 。达到了疏风解表、泄热通便之效治疗验证,中药退热效果好,热退后不反复,56例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
2.药疹高热:陈某,女,28岁,初诊时头顶疮疖疼痛,曾用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次日面部发疹,瘙痒明显,某医诊为疮毒扩敏,仍用上药控制感染,随后头面浮肿,瘙痒难忍 。余诊见,头面躯干,四肢皮肤红肿,紫红色皮疹密布,其间可见绿豆大之水疱,尤以面部为多,眼脸肿胀,难以睁开,部分水疱破裂、糜烂,可见少许渗出液与痂皮,胸脘烦闷,通宵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恶心呕吐,体温波动在39.5~41.5℃之间,苔黄腻,脉弦数 。此湿热郁积,风火湿毒内攻,外发皮肤 。治以清热,疏风利湿,解毒通腑 。拟防风通圣散化裁:防风、荆芥、大黄、黄芩、黄连、枳实各9g;连翘15g,生石膏45g,芒硝、赤芍6g;麻黄、桔梗各5g,滑石18g,泽泻、栀子各10g,薄荷、甘草各3g.3剂,水煎服 。
二诊:大便通泄3次,粪便秽臭,红肿瘙痒显减,皮疹渐退,水疱干枯,目能睁开,夜寐渐佳,体温正常 。上方减芒硝,继服2剂康复
按:本例系抗生素所致过敏性药疹,其红肿瘙痒、皮疹水疱、高热便秘、胸脘烦闷皆风火湿毒内攻、腑实内结所致,故方拟防风通圣散减当归、川芎、白术之温燥,加黄连、泽泻、实增强泻火攻下利湿之功,法呈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通腑而获效 。
3.长期无原因发热:汪某某,女,40岁于2000年5月15日入院 。病者无诱因起病,发热,全身酸痛,在县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1个月 。西医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抗“0”(-),血沉20mm/h给予氨苄青霉素等静滴,芬必得及中药口服,不效,并且出现食纳明显减少,全身乏力,不能下床行走,故于5月15日转诊本院门诊并收入住院 。诊见:下午3时许发热(39℃),至次日翌晨4时左右则热退至正常,无畏寒,热退时无汗出,全身酸痛,尤以热时酸痛明显加重,彻夜不眠,皮下未触及小结,四肢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干咳无痰,咽壁轻度充血,全身乏力,纳呆,大便5天未解,但无便意,舌淡、苔薄黄,脉濡软 。西药仅用复方氨基酸静滴等支持疗法,中药始用桂枝新加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5g,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5g,大枣3枚,火麻仁15g,郁李仁15g,陈皮10g)2剂,不效 。后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生麻黄6g,石膏15g,薄荷6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山栀6g,生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15g,黄芩10g,桔梗10g,生甘草6g,滑石15g,威灵仙15g,秦艽10g,全蝎2g用1剂后,大便通,解出许多臭秽之物,热退,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夜间能安静人睡,仅感下肢轻微酸痛,后改用独活寄生汤合二妙散化裁调理,共治12天痊愈出院 。
按:防风通圣散出自刘河间《宣明论方》,药味虽多,但配伍严谨,方中荆芥、防风、麻黄发汗解表,使风寒从汗出;薄荷、连翘疏散在表之风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热通便,使热从大便而出;滑石合甘草为六一散,导热从小便而出石膏清热,得麻黄则能清能宣而外达于表;桔梗助麻黄表散,此深得仲景麻黄、石膏配伍之精髓;川芎、当归、白芍补血活血;白术健脾益气燥湿 。诸药合用,共奏外散风寒湿热之邪,内则通利二便,使邪从表里分消 。正如仪洛所说:“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于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本方在临床上用之较少,且多半用于表里俱实的感冒、耳鸣耳聋及瘾疹之证,很少用于痹证治疗 。其实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把防风通圣散除列于表里门外,尚列于祛风门,与独活寄生汤等常用治痹证的方剂列在一起,说明在清代就已经发现了它治疗痹证的作用,本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痹证除通常用的祛风除湿及清热燥湿等法外,尚可用内通腑泻热、外散风寒湿热之法,这也不失为治痹证的另一条途径 。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
4.产后发热:刘某,女,24岁,1997年3月18日初诊因怀孕10个月,1997年2月15日入院待产,次日下午行剖腹产因调理不慎,产后连续发热恶寒,诊为产褥感染(败血症) 。经用抗生素、物理降温未效,而邀余会诊 。症见:患者高热寒战,寒甚作颤,体若燔炭,烦躁口渴,遍身无汗,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臭气,尿少色黄,大便燥结不行,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血常规:白细胞32×10°/L,中性粒细胞88% 。此属邪毒炽盛,直犯胞中,腑实结聚,热瘀互结 。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麻黄、防风、荆芥、当归、川芎各10g,桔梗12g,甘草6g,连翘、败酱草、石膏、红藤各30g,大黄、芒硝(另冲),黄芩、栀子各15g,滑石25g服药2剂,便下数次,尽多燥屎,随之寒热告退,余症悉见减轻,恶露增多 。余虑其余邪未尽,仍可攻之,综上方去麻黄、荆芥、防风、川芎,大黄、芒硝减至10g,续进3剂,恶露渐净,腹痛亦除,后改大黄牡丹皮汤加益气养阴之品5剂善后
按:产后发热(败血症)乃妇科急症,因产后护理不慎,热毒炽盛,直犯胞中,侵延全身,正邪交争,形成表里俱实之证 。在治疗上清热泻火,凉血化瘀,疏卫调营,表里同治,切中病机,速获痊愈 。
5.持续高热:秦某,女,7岁 。1992年8月19日来诊 。高烧40℃持续8天,咽痛,乳蛾红赤,连续用多种抗生素1周,服清热解毒中药3剂,共吞服羚羊角粉9g,高热不减 。来诊时除上述见症外,神疲懒言,大便2日未行 。无项强及皮疹,查血未见疟原虫 。脉数,黄厚 。证属热毒塞滞阳明 。治宜解毒通里,疏利清热,柴葛解肌汤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6g,大黄10g,麻黄5g,赤芍10g,柴胡12g,葛根20g,连翘10g,羌活5g,青蒿10g,石膏30g,荆芥6g,贯仲10g 。急煎颇服,停用其他中西药 。服药当晚稀便2次,体温降至正常
按:本案热毒壅滞,非洞开排浊之门,分消热毒,不足挫败邪势 。见高热即惧用辛温,是此类疾病治疗失致的主要原因 。
6.顽固性高热:欧阳某,男,21岁 。1989年12月6日诊患者9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流清涕、咳嗽等症,某院胸透“未见实质性病变”,予庆大霉素16万单位/日,肌内注射,并口服麦迪霉素5天,病情加重,出现痰中带血丝、胸闷、气促,经某医科大附一院查体温38.5℃,胸透为“右下肺肺炎”,予林可霉素、庆大霉素肌内注射发热不退 。入院时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吐黏痰、胸闷气促、咽喉灼痛、口干喜冷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据痰培养、药敏试验先后用麦迪霉素、青霉素、氨青霉素、先锋霉素V、红霉素、林可霉素等口服或静脉滴注,中药用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加减 。一周后,病情仍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持续在37.8~38.5℃之间波动 。理化检查:血培养(-),肥达反应(-),血沉7mm/h,白细胞19×10°/L,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胸片:右下肺内中带大片边缘模糊云雾状浸润影,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变化 。查房时见:高热、无汗、咳嗽、胸痛、吐稠痰、咽喉痛、口干苦、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考虑患者表里俱实、邪热壅盛,遂以防风通圣散解表清里、疏风清热 。药用:防风、荆芥、栀子、生大黄、黄芩、麻黄、连翘各10g,薄荷、桔梗各6g,生石膏、滑石各30g生甘草3g服2剂后,患者全身汗出,体温降至正常,但胸腹、背部、颈部、上下肢先后出现红色皮疹,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褪色,瘙痒不显 。此乃热邪外透之象,于上方加赤小豆30g,继进2剂,其后热势尽去,皮疹亦逐渐消退,诸症皆得缓解,唯咳嗽、吐少量粘痰、口干、盗汗、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遂以清气化痰汤合生脉散以清肺化痰、益气养阴,善后收功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发热医案】按:患者初属外感风寒,因一再误治,终致病情错杂 。一方面,外邪日久化热入里、邪热壅肺,故见咳嗽咯痰胸痛,同,肺移热于大肠,热灼津亏大便干结而成里实,口干苦小便黄亦内热炽盛之明征,另一方面,表实未解,腠理闭塞,故见咽喉痛、高热无汗 。证属表里俱实、邪热空盛,故以防风通圣散解表清里、疏风清热 。祛邪须给邪以出路,祛邪之径主要有三:或从肤腠表解,或从大便而去,或从小便分消 。本方用麻黄、荆芥、防风、连翘、薄荷,解表开腠,使邪热外透,大黄通里泻热使邪从大便而去,滑石、赤小豆使热从小便分消 。斑疹为邪热外透之征,章虚谷云:“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 。”一般认为;斑为阳明热毒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发,疹属肺经风热灼伤血络,从皮肤而出 。本用防风通圣散后出现皮疹,先胸腹后四肢,疹色红活荣润、布点疏密适中,是邪热由里透出、正气祛邪之佳兆 。当然,临床上尚应明辨外感内伤,并根据斑疹之形态、色泽、疏密等情况综合判断疾病的顺逆吉凶 。
推荐阅读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病毒性心肌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肺胀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肺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急性扁桃体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普通感冒医案
- 四逆散加减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慢性功能性便秘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病毒性乙型肝炎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