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上呼吸道感染医案、配方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肌肤柔弱,卫外不固,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知自调,外易为风邪所袭,内以其脾胃功能未充,运化无权,若喂养不当,或感邪饮冷,或内为食滞、生冷、积热所伤,极易生湿成痰,进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复感风寒,则易出现消化道及呼吸道疾患 。其标在肺,其本在脾,临证除见咳嗽外,多伴见面色无华、纳少汗多等肺脾气虚之象,多为虚实兼夹之症 。因此,以二陈汤理气健脾化痰为主,符合本病病因病机 。
【临床应用】
1.徐艳花于2003~2004年间,在临床采用纯中药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咳嗽14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146例病人均为在西医儿科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继续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无效后转中医门诊治疗者 。其中年龄最小1岁3个月,最大4.5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49天,平均19天所有病人均采用中药加味二陈汤治疗,停用其他药物 。加味二陈汤处方:陈皮5~10g,半夏2~6g,鱼腥草6~12g,桔梗、白前、茯苓、黄芪、炙瓜蒌皮各3~9g,射干、炒莱子各1~6g,荆芥、炙甘草各3~6g,姜3~9g,红枣4枚 。加减:根据年龄及病情,药物剂量酌情加减 。每日1剂,每4h1次或不拘时温服 。服药后注意避风,饮食宜清淡 。治疗结果:治愈130例,占89.04%;好转16例,占10.96%;总有效率100%其中服药最少2剂,最多9剂,平均服药5~6剂 。
2.张长安、任静国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80例 。基本方:陈皮6g,法半夏3g,茯苓9g,甘草2g 。随症加味:紫苏子6g,黄芩3g,桑白皮6g,杏仁3g 。若有痰液黏稠难以咯出,方中可加用海浮石10g,生蛤壳10g,生牡蛎10g,软化黏痰,以助消痰 。每日1剂,疗程最少2天,最长20天一般疗程为1周 。治愈67例,好转8例,未愈5例 。
3.林锐金用杏苏二陈汤治疗小儿脾虚痰湿咳嗽45例 。全部病例均以杏苏二陈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法半夏、炒杏仁、桔梗各6g,僵蚕、蝉蜕、陈皮、甘草各3g,茯苓、鱼腥草各15g,紫苏子9g,莱菔子10g 。此为3~5岁小儿剂量,药量可随年龄不同而增减 。加减:若兼风寒表邪者加紫苏叶、桑叶;肺气郁而喘者加炙麻黄;肺热炽盛者加黄芩、桑白皮;痰多咳声重者加瓜蒌、川贝母;咳久不愈者加紫菀、款冬花 。总有效率为95.6% 。
4.叶淑清采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咳喘90例 。治疗结果:痊愈73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81.1%;有效率为94.4% 。
【病案举例】
1.患儿,男性,4个月,2000年3月15日就诊 。其母代诉:患儿1个月来咳喘痰多,咳声重浊,喉间漉漉有声,以睡眠和晨起时为甚,咳嗽甚时引起吐白痰和奶瓣,腹胀纳少,大便稀每日3~4次 。
发稀自汗,体肥肌软,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数 。辨证属痰湿蕴肺,治以理脾肃肺 。西医诊断: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 。处方:茯苓6g,法半夏3g,陈皮3g,紫苏子6g,炙甘草2g,桑白皮6g,黄芩3g;杏仁3g,生海浮石10g,生蛤壳10g服药3剂,痰鸣咳嗽消失,大便正常,乳食渐增 。原方再进2剂巩固疗效而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
按:小儿稚阳多热,感邪郁肺化痰,且喉间痰声漉漉之特点,因痰浊犯肺所致咳嗽,依痰盛而治痰 。宗《医宗必读》“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说,选用二陈汤健脾燥湿,配合桑白皮、黄芩、紫苏子、杏仁下气开郁,清肺止咳,且能缓解法半夏、陈皮辛燥,与肺不利之弊,又能清肺中痰湿郁热,有利去除脾湿故服后可见患儿食增痰少,方中更加生海浮石、生壳等化黏痰,治疗每每奏效 。
2.刘某,男,8岁,1999年4月20日初诊 。患儿咳嗽已20余天,初因过食油腻,复感外邪,出现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
用西药治疗后发热虽除,但咳嗽仍存,且咳声无力,面色无华、神疲倦怠,不思饮食,动则汗出,大便艰难,舌淡嫩、苔白腻,脉细滑 。
辨证为肺脾气虚之痰湿咳嗽 。治以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宣肺止咳 。
方用杏苏二陈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炒杏仁、桔梗、苍术、紫苏子各9g,僵蚕、陈皮各5g,蝉蜕、甘草各3g,茯苓、鱼腥草、莱菔子各15g.5剂,每天1剂,水煎服 。药后咳嗽止,余症均除,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
按: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卫外不固,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知自调,外易为风邪所袭,内常为食滞生冷、积热所伤其标在肺,其本在脾,临证除见咳嗽外,多伴见面色无华、纳少汗多等肺脾气虚之象,多为虚实兼夹之症 。因此,以二陈汤理气健脾化痰为主 。
3.杨某,男,8岁,2003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喘3天 。患者3天前由于饮食不节复又外感风寒,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咽痛,咳嗽喘息 。病初体温为38.8℃家长予以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及退热药后,鼻塞流涕好转,热势有所减退,但咳喘未减 。就诊时症见发热、咳喘,咯痰黏白,夜间尤甚 。查体:体温为37.8℃ 。
【二陈汤加减治上呼吸道感染医案、配方】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痰鸣音及喘鸣音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10,其中中性白细胞68.7% 。X线胸部透视提示:双肺纹理紊乱粗重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所致咳喘 。方用三拗汤和二陈汤加味:杏仁、半夏、陈皮、茯苓、紫苏子、五味子、莱菔子各8g、
生石膏15g(先煎),葶苈子、枇杷叶、川贝母各6g,细辛、炙麻黄各3g,干姜、甘草、地龙各5g 。连服2剂,体温正常,咳喘去其大半,喉中痰鸣减轻,予原方再服2剂,神安纳和,唯有轻微咳嗽,治以化痰止咳 。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紫、杏仁各8g,甘草、地龙各5g,枇杷叶、川贝母各6g 。又进3剂,病告痊愈 。
4.某男,4岁 。患儿素体弱多病,3个月前因穿衣不慎而“感冒”,出现咳嗽,流涕,不发热,自服琥乙红霉素冲剂、小儿咳喘灵冲剂、头孢拉定冲剂等药 。患儿形瘦神疲,喜抱不下地,时有咳嗽,咳声重浊,咳甚欲呕,便干,扁桃体Ⅱ度肿大、但不红,呼吸音粗,无啰音,余为(-),苔白腻 。治疗: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0g,炙甘草10g,瓜蒌15g,杏仁10g,浙贝母15g,前胡10g,桔梗10g,桑白皮10g,焦三仙各10g 。服药后咳止便通,2剂而愈 。
5.某女,5岁 。咳嗽夜间加重,患儿素食重便干,易患扁桃体炎,半个月前出现咳嗽咽痒,喉中“吭吭”有声,口服琥乙红霉素、头孢氨苄、神奇止咳冲剂等药,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效不佳 。在某院诊为咽喉炎给予雾化吸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3天,咳不减,咽潮红,扁桃体I度肿大,咽后壁可见滤泡增生,呼吸音清,无啰音,余为(-),苔白滑 。治疗:陈皮10g,半夏10g,炙甘草10g,杏仁10g,桔梗10g,紫苏子15g,茯苓10g,厚朴10g,远志6g,石菖蒲10g,木蝴蝶10g,僵蚕10g,碎莱子25g,酒大黄10g(后下) 。2剂,医嘱大便通后去酒大黄 。服药后当日大便2次,色黑,味极臭,当晚安睡未咳,原方去酒大黄,减莱子为9g再服2剂 。
6.某男,3岁 。阵发咳嗽,面赤,目充血,咳甚则呕2天,患儿3天前受凉,流涕,咳嗽,发热,在附近诊所肌内注射柴胡等药,热退咳不减、且有加重、至我所诊见:咳声频作,清亮无痰,面潮红,汗出,目睛充血,曾鼻出血1次,咳甚则呕,咽红,扁桃体不大,呼吸音粗,偶有啰音,余(-) 。治疗:旋覆花(包)10g,代赭石25g,炒白芍25g,炙甘草10g,全蝎3g,蝉蜕6g,地龙6g,陈皮10g,半夏(洗)18g,茯苓、焦三仙各1g,浙贝母(打)15g2剂,水煎加蜜一勺昼夜频服 。服药后咳减轻,吃牛奶半瓶未呕,呼吸音仍粗,无啰音,再服2剂,水煎加蜜昼夜频服,咳嗽明显减轻,未呕 。原方继续服2剂,每日1剂频服 。后来告知痊愈 。
7.陈某,男,7个月,1993年6月4日诊 。母代诉:低热、咳嗽3天,纳差,吐乳,易呕,大便干结难下尿微黄,喉有痰声,寐则惊叫 。舌红、苔腻浊,指纹淡稍滞 。此因外感风邪,痰浊阻膈,胃气上逆,拟温胆汤加味:姜半夏5g,枳实6g,茯苓10g,竹茹、防风、陈皮、荆芥各3g,生姜2片 。4剂,日1剂 。药后咳吐止,热尽退,苔化便畅,寐安,纳转佳 。
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以其脾胃功能未充,运化无权,若喂养不当,或感邪饮冷,极易生湿成痰,进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复感风寒,则出现消化及呼吸道疾患 。故用疏表化痰和胃之剂而奏效 。
推荐阅读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病毒性肠炎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子宫肌瘤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输卵管囊肿医案、配方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细菌性痢疾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不孕症医案、配方
- 绿绿的汤圆是怎么做的 绿绿的汤圆做法介绍
- 二陈汤加减治产后发热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产后乳痈医案、配方
- 做莲子甜汤教程 做莲子甜汤教程与步骤
- 遂川县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