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帕金森病医案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流行病学显示:我国50岁以上发病率为500/10万,60岁以上为1000/10万,现有患者已超过500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机制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致使脑内DA含量减少有关 。迄今为止多巴丝肼仍是帕金森病的金标准治疗药物,是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但该药具有诸多毒副作用,且长期服药则副作用越明显越重,尚对15%左右的病人根本无效 。
中医学将帕金森病归入“震颤”范畴,对其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时代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证发生与肝有关 。《赤水玄珠》认为颤振“乃本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进一步明确了肝肾阴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
《医宗必读》提出肝肾同治原则,曰:“然木即无虚,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气自养,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 。故补益肝肾、息风定颤是本病的基本治则 。
【临床应用】
1.郑春叶,雒晓东以帕病3号方治疗帕金森病30例 。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0~79岁,平均(63.43±10.09)岁;发病年龄平均(59.87±11.12)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4.75±3.50)年; Hoehn-yahr分级:I级12例,U级11例,Ⅲ级7例 。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8~76岁,平均(62.30±6.82)岁;发病年龄平均(57.67±7.46)岁;病程9个月~13年,平均(4.75±3.42)年; Hoehn--yahr分级:级6例,Ⅱ级15例,Ⅲ级9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 Hoehn--yahr分级情况及生活功能障碍度等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服用帕病3号方及多巴丝肼片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93)卫药准字J-07.帕病3号方(由乌梅、黄连、桂枝、党参等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每月连服3周,连续3个月;多巴丝肼片每次125mg,每日2次,连用1周,然后改为多巴丝肼片每日早250mg,午、晚各125mg,连续3个月 。对照组服用多巴丝肼片及中药协定方 。多巴丝肼片的用量、用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中药协定方由白术、茯苓、薏苡仁、麦芽、大枣、甘草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每月连服3周,连续3个月 。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13例,占43.33%;对照组有效5例,占16.67%,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oehn-ah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UPDRS(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积分及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日常活动积分以及运动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并发症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常活动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运动功能积分以及并发症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 。不良反应检测:治疗期间两组1/3的患者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可能直接与治疗有关的异常改变 。
2.郑春叶以乌梅丸加减治疗1例寒热错杂,阴风动之帕金森病患者,历3个月疗程病情稳定,不再进展 。
3.刘英峰认为,厥阴生理为由阴出阳,阴阳协调,和风以生;厥阴病理为阴阳出入之机不相顺接,阴阳不和,和风也一转而为贼风,乘机妄动于内 。因此,厥阴主证以阴阳错杂为基础,以肝风内动为主导,厥阴主方自当谨守此病机而立法乌梅丸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身,酸收敛肝,护体制用,虚实两顾而无攻补之过,再佐苦辛,收中有散而无寒热升降之偏,使得动荡之势于阴阳燮理之间归复于平和 。并且强调乌梅丸独重大酸之乌梅,与叶天士语“厥阴肝风振动内起,酸以制肝”正相契合,即酸属木味,其先入肝,其性收敛,与风属阳邪而疏散动摇相合 。由此可见,乌梅丸这种独特的敛肝息风的功能,绝非其他息风之剂所能取代 。临床上神经系统疾病中凡见震颤、抽搐者,如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可考虑用乌梅丸化裁加以调治 。
【病案举例】
郑春叶观察病例:刘某,男,60岁 。患者于2003年7月发病,下颌骨及双手震颤,逐年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曾在某医院住院诊治,确诊为“帕金森病”予“安坦(苯海索)”、“金刚烷胺”治疗,效果不显,出院后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四方寻医治疗 。2004年7月特请雒教授诊治,症见神清,疲乏,头晕,畏风寒,四肢动作笨拙、步履艰难,心烦,口苦,咽干,小便频数,人夜尤甚,大便秘结,1周1次,睡眠不安 。诊查:下颌骨及双手震颤,手指节律性震颤,状如“搓丸样”,四肢肌肉强直,肌张力增高,以双上肢为甚,表情呆板,行走呈慌张步态,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 。诊断:震颤 。辨证:寒热错杂,顾阴风动治法:养血筋 。方药:乌梅丸加减,药物组成:乌梅1g,黄连3g,桂枝6g,党参10g,当归10g,川芎6g,石蒲6g,炙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 。2个月后复诊:患者精神转佳,震颤幅度变小、程度变轻,写字前后对照明显好转,行走较有力,诉大便仍然秘结不通,眠差,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弱,针对上述脉症的反映,上方黄连改为6g,加用酸枣仁、火麻仁,继服数月余 。三诊:精神良好,诸症见轻,生活自理能力较前改善,病情不再进展,且有好转的趋势 。
按:此病属中医震颤范畴,以肢体颤抖和肌少动为主要表现,其病机涉及肝气,肌肉拘紧或肝疏泄太过,肝风内动,或肝血不足,筋失濡养 。六经中厥阴是以肝和心包的脏腑经络气化为基础的,凡肝之病,无不和厥阴的功能失常有关,可见此病的这两大主症均是阴病重要病机的集中体现,因此雒教授独创以六经厥阴病理论辨证治疗此病认为,以六经辨证而言,病在厥阴,故选用厥阴病主方梅丸加减治疗此病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六经铃百病”,云:“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其次,明确了乌梅丸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驱虫止利方,实为厥阴病之主方 。后世诸多方书均载其方,渐渐将其视为驱杀虫的专剂 。柯韵伯从分析厥阴病证治规律手,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乌梅丸的组方配伍,首先提出了“鸟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姻厥之剂”的观点 。
至今,乌梅丸实为厥阴病主方在中医学术界中已达成共识 。再次,帕金森病以肢体颤抖和肌肉拘紧为主要表现,其病机涉及肝气、肝血 。
【乌梅丸加减治帕金森病医案】肝体阴而用阳,体阴者,指肝主藏血,以血为体;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性喜条达,功善疏泄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疏泄太过,肝风内动发为颤病;肝主藏血,濡养筋脉,肝血不足,筋失潘养则筋脉拘紧 。选用乌梅丸加减与之相应,散寒清热、敛肝息风、养血濡筋则是其治疗大法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心血管神经症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呃逆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痢疾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肝肾综合征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小肠功能紊乱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过敏性结肠综合征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肝癌疼痛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便血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上消化道出血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