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大瘕泄医案
【病案举例】
患者陆某,女,36岁,家属 。体态如常人,腹胀、泄泻、便秘相间,里急后重3年,曾在温州市某医院检验,确诊乙状结肠冗长症,经西药治疗罔效 。建议中药治疗,经多方治疗,效果甚微1994年3月22日来我中医科求治 。触诊腹胀,从脐下至耻骨联合明显,少腹左侧下角处压痛明显,排便后胀势不减终日便意频频,一日登10余次 。蹲厕稍舒,里急后重,其中能排出大便仅1~2次大便形状细如竹筷,每次大便尾骨疼痛,前阴胀痛,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 。初诊采用升提中气为主,服补中益气汤加味20余剂,病无进退,随即用脾肾双补、润肠通腑、通阳化湿法,又进40余剂,未获寸功 。病属疑难,不能用常法视之 。详问病情分析,虽里急后重但便下无赤白,虽窘迫异常但大便泄泻与便秘相间 。觉与《难经·五十七难》“大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而不能便”之症相类似 。
从患者饮食视之,胃脘无病,因积滞在肠下端,肠道冗长下垂而变形,肠腔为细长,故见于大便形状变细,兼有冗长部位明显压痛,冗长迁曲,传导失常而见似痢非痢 。泄泻与便秘相间,似泻非泻,里急后重,数至面而不能便,乃积滞所阻而胀,是为气机不畅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病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克脾土,湿邪阻于下焦 。脉弦缓,弦为肝脉,缓为病久正气虚之兆 。尾骨疼痛,前阴有时胀痛,肝脉过阴部与任督二脉相贯,二阴俱属肝脉任督行过之地,其病理可通 。辨证:肝气郁结,气虚腑陷,疏泄失常 。治则:疏肝解郁,升阳提腑,通阳化气 。方剂:逍遥散、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加、、减 。药用:炙甘草、当归、枳实、木香、乌药、小茴香、泽泻各10g,人参3g,炙黄芪20g,白芍、茯苓、白术、柴胡、陈皮各15g,鹿角霜12g,服药5剂,登厕1天减至5次左右,里急后重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遵上方人参改为党参15g,又投10剂,里急后重消失,每日登厕1~2次,每次都能解下少量大便,大便形状变粗,脉趋于和缓 。为巩固疗效,患者照原方服20余剂,诸症消失告愈,半年后能参加重体力劳动 。18按:本病西药治疗3年,疗效甚微,顽疾不除 。先投中药60余剂未获寸功,教训何在?乙状结肠冗长症乃西医之病名,初诊审因不确,见西医病名以推测肠腑下垂,单用补中益气之法无效 。或杂投它法,未获寸功 。知症属疑难,不能常法视之,更不能用西医之名对中药之方剂,良久思之,患者大便不爽乃肝气郁滞,条达失常;里急后重、蹲厕则舒为中气不足;气虚无力托附,肠腑下冗,滞于耻骨上,肠道必然变形而狭窄,故便形变细如竹筷 。冗降部位隐隐作痛,肠腑下陷,通畅不利为发病之标,肝气郁滞,失于条达为发病之本 。
【五苓散加减治大瘕泄医案】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而治本,五苓散通阳化气以分利之 。三方化裁,标本同治,药到病除 。
推荐阅读
- 五苓散加减治阴茎水肿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移植肾排斥反应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夜间排尿晕厥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夜间半身汗出不止症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胃痛浮肿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顽固嗜盐症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煤烟中毒后遗症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咳溺症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橘子黄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酒精中毒戒断综合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