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我国民间有非常多的文化遗产,有的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有的也逐渐的濒临消亡 。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舞蹈、戏曲、手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佛山文化,值得我们保护并传承后世 。下面我们来了解几个佛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狮舞(民间舞蹈)广东醒狮源于佛山南海 。相传明朝初年,人们用竹篾扎狮、舞狮来驱赶危害百姓的独角怪兽,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庙会等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 。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的装饰,有关公面(红面白须),张飞面(黑面黑须),刘备面(黄面白须)等造型;狮身宽四尺、长丈余,缝有各式图案的“狮被” 。醒狮融武术、舞蹈、杂技等于一体,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作 。主要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套路,其中采青为醒狮的精髓 。
粤剧(传统戏剧)曾名“广东梆黄”,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用广州方言唱念 。以梆、黄为主要唱腔,同时又保留昆、弋等剧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说唱、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采用中西乐器伴奏 。在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话剧、歌剧、电影的长处 。脚色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在“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 。传统剧目有五六千个 。现省粤剧学校和粤剧博物馆都落户佛山 。
龙舟说唱(曲艺)清乾隆年间,由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龙,左手挂小锣小鼓,一边吟唱,一边敲打,很有韵味 。“唱龙舟”为地道的“草根艺术”,过节、嫁娶、乔迁等,人们都会请“龙舟公”唱曲助兴 。这种说唱形式曾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乡镇,内容多为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具有民间文学、古典文学、民俗学价值以及广州方言地区民间音乐的特有韵味 。现顺德杏坛会“唱龙舟”的老艺人仅有4人,大多只会演唱其中一小部分曲目 。
佛山木版年画(美术)始创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嘉时期 。采用雕版、套色印刷(部分再用手工加工) 。有原画、木印、工印工笔3种 。用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 。“填丹”(作底色)为其特色,被誉为“万年红”,可耐日晒雨淋而保持颜色鲜艳 。有门神、年画、神像画,以门神为主 。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结、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 。
佛山剪纸(美术)始于明,盛于清光绪年间 。用剪、刻、凿等技法,以刻为主 。有纯色、衬色、写色三大类 。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几大类 。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 。现有1000多个花色品种 。
石湾陶塑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是岭南著名的工艺美术品,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 。有素胎和上釉两大类型 。采用车作、围泥、合板、卷筒、印坯、注浆等技艺 。雕塑造型方法有贴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等 。传统作品中有人物、动物、山水盆景和实用艺术器皿,主要以儒、道、佛教以及历史人物的陶塑人物为主,俗称“石湾公仔” 。石湾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至今窑火不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