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疏和降逆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疏和降逆汤
【配方组成】紫苏梗、煅赭石、炒枳壳、炒白芍、合欢花、佛手片、石见穿、广郁金、制香附各10g,陈皮、法半夏、炙内金各6g,炙甘草、石菖蒲各3g.
【作用与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降逆和胃.
【适应证】胃下垂、胃窦部炎症.
【徐氏临证心得】患者叶某,女,43岁,职工.初诊日
期:1991年6月9日.主诉:胃脘痞胀已5年,加重3个月.
【徐景藩疏和降逆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病史:自青年时期,饮食不多,形体较瘦.5年前因故而心情怫郁,胃脘常觉痞胀,食后尤甚.缺乏饥饿感,饮水不多,进食更少,得嗳气连声则胃部较舒服.近3个月来症状尤着,自觉胸咽不适,心情一直不佳,容易生气.近来晨起有恶心感,因饮食少而精神不振,神倦乏力.大便2日1次,微溏.
已婚20年,17年前生育一女,月经量不多,周期尚正常.
曾3次查上消化道钡剂,均谓胃下垂、胃窦部炎症.经多方、,.
治疗,服中、西药物多种,效果不佳,尤其服"补中益气丸剂及该方的汤剂后,胃脘痞胀尤甚.诊查:体重44kg,消瘦.面色略呈萎黄,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弦.上腹部无压痛,有轻度振水音.肝脾无明显大.胃镜检查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上消化道钡剂Ⅹ线检查为胃部炎症、胃下垂,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5cm.临床分析:患者主症为胃脘痞胀,多年未愈,近尤加重.食少,食后胀甚,近且嗳气频多,起病与症状加重均与情志不畅有关.证属肝郁气滞,胃气不和.晨起有恶心,嗳气频多,又有胃气上逆之状.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饮、解郁合欢汤加减.药治以外,当予心理疏导,并注意饮食起居,以利治疗,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处以上方,服药5剂,晨起恶心症状消失.服至15剂,胃脘痞胀已显着减轻,食欲尚无明显改善,于原方中加入谷芽、麦芽各20g,去赭石、半夏,隔日服1剂.半月后食欲改善,饮食有增,精神亦渐好转.调治2个月余,症状基本消失.以后症状稍有反复,续服最后处方3~5剂即可控制.随访18个月症状无明显发作,体重略有增加(46.5kg).嘱其复查胃镜,患者因循未去.
本例的诊断,应属痞证(或胃痞),病史中无脘痛,初诊时亦以胃脘痞胀为主症,故不同于胃脘痛.结合线上消化道钡剂所见,胃下垂颇为显着,《灵枢》虽早有"胃下"之称,但一直未被列入病名,只是属于形态病理的名词.实际上西医诊断胃下垂,完全是根据X线检查所见,X线钡剂检查是一种物理诊断的手段,可以补中医诊断——望诊的不足,徐先生意见,诊断为"胃下"也未为不可.《灵枢·本脏》对胃形态异常的论述颇多,如"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等.征诸临床,胃下、胃薄、胃不坚和下管约不利,都是相互联系而往往同时存在.前人这些经验也是极为可贵而十分科学的.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胃下垂(或胃下)一般易伴有慢性炎症或溃疡等疾患,从而使胃脘痞胀甚则疼痛等症状出现,并往往较之非胃下垂的患者为显着且较重.现在某些临床医师在辨证治疗时将胃下垂与脾胃气虚,甚至中气下陷之间,画上等号,一遇胃下垂病人,动辄用补中益气汤、丸,这是不够恰当的.单纯从病机上探讨,胃下垂固然有气虚的可能性,但多数病人临床上却有气滞,尤以妇女患者,胃脘痞胀,甚则隐痛及胁,嗳气频多,得嗳则舒,诱发加重常与情志因素有关.本例初诊时症状亦属肝胃不和证候,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降逆,服药后症状改善较着.病史中亦称曾服补中益气丸剂、汤剂后,胃脘痞胀尤甚,也得到证实.类此病例,临床颇为常见,还当以辨证为主,勿以为胃下垂必属中气虚,必用补中益气为常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