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中虚气滞证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中虚气滞证方
【配方组成】炒党参10~15g,炒白术、煨木香各10g,黄芪、炒山药、茯苓各15~20g,炙甘草3~5g,炒陈皮5~10g,大枣5枚.
如兼有畏寒怕冷、舌淡白、脉沉细等阳虚证,酌加干姜、桂枝(或肉桂)、草豆蔻等温阳暖胃.兼腹部坠胀,小溲频而色清,便后脱肛等脾气下陷者,配用炙升麻、柴胡、荷叶等升提举陷.
【作用与功效】健脾益气,佐以理气.
【适应证】胃脘部隐痛、胀痛,空腹尤甚,得食则缓,痛时喜按,饮食减少,无力,大便易溏,脉细等.
【徐氏临证心得】《难经·四十二难》谓:"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描述扁而长的形态,颇似解剖学的脾.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载"脾扁似马蹄,微着左胁",对脾的形态、位置作了明确的补充.由此可见古今对脾的大体解剖学认识上是比较一致的.但是,中医学所说的脾,也包括小肠在内.如《难经集注》杨玄操注谓:"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化水谷."联系脾的功能,并重申与胃的密切关系.至于"在胃之下,似概指十二指肠和小肠,位置均在胃之下.亦可理解为胃主纳在先、在上,脾主化水谷在后、在下.脾主运化的功能也包括小肠的吸收,这是无疑义的.
脾所包括的"散膏半斤",系指胰腺.从组织形态来看,"散膏"与胰腺亦比较相似.当然,古代记载解剖器官的重量,只能从大体上去理解,就其记述而言,仍不失其可贵之处.
【徐景藩中虚气滞证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胰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多种酶的作用,参与水谷营养物质的进一步消化,有利于运化.所以,脾包括胰腺在内,古代这种概括性的认识,也是合乎客观存在的,是合理的.
目前对慢性胃脘痛的辨证分类各地尚不一致.通过对多年的病例资料—1042例单纯胃脘痛而无其他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慢性胃脘痛主要为三类证型即中虚气滞证(占49.3%)肝胃不和证(38.2%)及胃阴不足证(12.5%)在上述三类证型的病程中,尚有兼证:血瘀证和湿阻证,可兼见于三类证型.此外,胃寒多见于中虚证,胃中郁热可见于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证.食滞证在慢性患者的病程中可短时出现,经治疗并注意饮食后,症状常能缓解.惟有血瘀证和湿阻证二者,可见于各主要证型患者,而且持续存在的时间也长,因此,这二证应是主要的兼证.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其制方思路,实乃套有东垣的制方宗旨含义.胃有纳谷、磨化的功能,全赖胃中之气—阳气,故程应旄曾概述"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如灶中之火."由于胃腑体阳而主动,其动自上而下,蠕动不已,才能使已腐熟之谷气下入小肠,由小肠继续"化物",大肠为之传导.在胃与小肠"磨""化"的基础上,由脾行其津液.津液也是胃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无胃之阳气则饮食不能纳,纳而不能磨化.若无胃中之津液,水谷何能腐熟?
人之所以能食能化者,全赖胃中之津液,故"胃之为腑,体阳用阴"的论述,在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一再提到.
虽然体阳用阴似属六腑之生理共性,但这一生理特性对胃的病机证治显得更为突出,吴氏一再强调胃腑体阳用阴之语,亦是见其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叶桂提出"阳明阳土,得阴自安"的论述,也是重视胃阴的理论概括.
人体各脏腑皆禀气于胃,胃不仅是"水谷之海",也是"气血之海"(《灵枢·玉版》).全赖胃之气血充足,才能完成其重要功能.胃中水谷不断,气血亦充盛不息."水谷之海"与"气血之海",两者功同而义同,相辅相成《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此"阳明"既指经脉,亦包括胃腑.在生理上胃腑多气多血,故在病理状态下,气病多而血病亦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