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对豆角的危害,主要为害部位是豆叶、花及豆荚,影响豆角的质量和产量 。那么豆角豆野螟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呢?如何防治豆角豆野螟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
一、豆角豆野螟危害症状
豆野螟主要为害豆角、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菜用大豆等蔬菜 。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 。以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 。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 。
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嫩荚上、单粒散产,卵期2一3天,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团雨水灌入而腐烂 。幼虫为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蔫至调萎 。
二、豆角豆野螟形态特征
1、成虫:是一种蛾子,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色黄褐,腹面灰白色 。复眼黑色 。触角丝状黄褐色 。前翅茶褐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块白色半透明的近长方形斑,中室中间近前缘处有一个肾形白斑,稍后有一个圆形小白斑点,白斑均有紫色的折闪光 。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1/3缘茶色,透明部分有三条淡褐色纵线,前缘近基部有小褐斑2块 。停息时,四翅平展,前翅后缘呈直线排列 。雌虫腹部肥大,末端圆形 。雄虫体尖细,腹部末端有灰黑色的毛丛 。
2、卵:椭圆形,0.7X0.4毫米左右,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 。
3、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4-18毫米左右,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节的前排有4个毛瘤,后排有褐斑2个,无刚毛 。腹部背板上同胸部,但各上均有1根刚毛 。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
4、蛹:长约12毫米左右 。淡褐色,翅芽明显,伸至第4腹节,触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节 。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 。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 。
5、茧:分内外两层,外茧长20-3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叶等杂物,内茧长18约毫米,丝质绸密 。
三、豆角豆野螟发生规律
豆野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4~5代 。成虫5月中旬始见,11月初结束,以7月上旬至8月下旬发生的二、三代为主害代,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豆野螟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有很强的选择性 。根据多年田间观察调查,在同一片豆角种植地,豆野螟成虫喜欢在长势旺盛的田块及植株上产卵;在同一植株上,有85%以上的卵粒产在待放的花蕾或花瓣上 。初孵幼虫蛀花为害,造成落花;三龄以后幼虫蛀入荚内为害 。幼虫有背光性,昼伏夜出,且能转株转荚为害 。
豆野螟成虫趋光性强,白天常躲在荫蔽处 。另外,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 。
四、豆角豆野螟防治方法
豆野螟的防治要做到两个结合,突出两个重点 。两个结合为防治植株花与落地花结合和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结合 。两个重点是以始花期治花为重点和以盛花期治花、治荚为重点 。
1、及时清理田间落花、落荚 。收获后及时清地耕翻,以减少虫源 。
2、在田间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
3、根据苏州地区种植的豆角品种特性,重点防治二、三代,即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凡处于花期的豆角田一般都必须用药2次(始花期、盛花期各用药1次) 。以上午8~10时,豆角花开放时用药,防治效果好 。错过这段时间,豆花闭合,药剂接触不到虫体,效果很差 。始花期初次用药时,可用农地乐52.5%EC1500倍液喷雾,控制时间长,防治效果好,一般可达90%以上 。第二次用药以毒性低的菊酯类为主,可用2.5%敌杀死EC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EC3000倍液喷雾 。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EC1000倍液喷雾防治 。要严格把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菊酯类农药应在用药后4天采收;敌敌畏、敌百虫应在药后7天采收 。
【豆角豆野螟有哪些危害?豆角豆野螟防治方法!】
推荐阅读
- 豆角早枯病的发病特点!如何防治豆角早枯病?
- 蚝油蒜蓉豆角的做法 蚝油蒜蓉豆角怎么做
- 豆角焖面怎么做 做焖面的方法
- 酸豆角炒肉末 酸豆角炒肉末制作方法介绍
- 炖干豆角丝如何做 豆角丝怎么做出来好吃
- 茄子炒豆角的做法(青少年食谱)
- 茄子豆角的做法(增肥食谱)
- 豆角干怎么做好吃 豆角干家常做法
- 炒扁豆角的家常做法
- 蒜香豆角的做法(青少年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