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忍胯下之辱,最终却是惨遭“五刑”,这两者是否有关联呢?
韩信早年贫寒时忍胯下之辱,成名后却是悲惨而亡 。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吗?
乍一看,能有什么关联,一个是韩信青涩时,一个是韩信志满时,能扯上什么毛线 。
但列出各种哲学思想,就不一样了 。佛曰:有因必有果 。辩证法讲道:万事都有偶然性,必然性 。智者则说:性格决定命运 。

文章插图
散发弄舟又要在各位未谋面的却熟知历史的N位友友面前胡侃了 。言有妄处,同好多谅 。
韩信,天生用兵打仗奇才也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作为楚汉相争刘邦一方的军事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当时之人就评价其为 “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
假使《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要是再写本,《楚汉演义》,同样使之家喻户晓,那么诸葛亮在他面前就是小弟级别了 。行军打仗,世人一般多认诸葛亮,那时因为罗本的小说太过家喻户晓 。事实上,楚汉时韩信的军事才能远比三国时诸葛亮高出许多 。

文章插图
话题扯偏了,还是再侃韩信胯下之辱与后来惨死的关联 。
韩信受胯下之辱,也是后来人窘迫时常常引用的励志鸡汤,表达了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劝诫 。但是细细分析,韩信当时之所以隐忍、退让 。也说明此人心中少了一分血气霸气,性格偏于柔软 。凡事考虑过细,钻了怎样,不钻又怎样,一种权衡利弊,却又一时拿不住准主意的书生式思维在于脑际 。最终他选择了忍辱 。在他低头下腰的那一刻,霸道、霸气、厚黑、血勇已与他无关 。受辱与不堪受辱,哪种做法是对,哪种是错,不好评说 。就像你可以说韩信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也对 。说韩信太胆小,窝囊,也行 。各人各见 。是与非不好定论 。但韩信的性格,因此确已注定缺乏血性、果敢 。

文章插图
后来,刘邦与项羽战于荥阳,形势被动 。向外线作战的韩信求援 。韩信当时刚拿下齐国,兵势最盛时期,如果心黑,坐山观虎斗,完全可以在帝王名册史上挂上一号 。当时也有身边人劝他自立 。结果韩信那种偏于柔软偏于凡事考虑过细的性格又出来了,基于感恩知遇也好,基于显示打仗无我不行的炫耀也好,韩信还是没听手下的进言,犹豫一番后,采取了助攻可以,但得赏个官的方案 。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就出兵 。这一招也是对错不好说,但却在刘邦心中留下了个阴影,应该说错大于对 。还不如装小弟到底,无私去帮 。
【韩信忍胯下之辱,最终却是惨遭“五刑”,这两者是否有关联呢?】后来,汉家天下大势一定,韩信也多少感到刘邦有鸟尽弓藏之意,他再次心黑翻脸的机会,也还是有些,但他那种柔软,考虑问题过细实则简单的性格又出来了,常常寄望,我为汉家立了盖世之功,刘邦不会做太绝吧 。他都把我从王降成了侯,我也忍了接受了,还能怎样 。
结局呢,韩信身终亡,连带三族,令时人扼腕 。
性格决定命运,哲理诚不我欺 。

文章插图
加个外挂:韩信之死,有个传说,挺有故事八卦性的 。高祖因为韩信之功,曾经允诺韩信只要“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 。也就是坊间流传的“五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
韩信被刘邦之妻吕雉骗入宫中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宫婢数十手持削尖了的竹杆儿刺杀而亡 。也有说用的是桃木剑,不管用什么,反正合乎了当年高祖的“承诺” 。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韩信出身贫寒,能够忍受造成了坚毅性格才最终发挥出本身的才能 。
但问题也有,韩信本人虽然没有造反,或者说还没有实际行动,就被刘邦拿下,最终死于妇人竹枪之下,当然有性格上的原因 。
不管是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既不主动出击,似英布一样造反 。如果轰轰烈烈大战一场阵亡于沙场,还更男人一些 。
结果又不似张良陈平那样令刘邦放心,当然就是死路一条 。
推荐阅读
- 韩信是怎么死的死法如何
- 韩信的军师是谁
- 要火影忍者的小说
- 韩信的故乡在哪里
- 忍耐是有限度的的句子 忍耐是有限度的的句子列述
- 心里难过忍不住抽泣的爱情说说:你对我的耐心只剩下两个未接
- 中国所谓的“残忍”菜肴是文化还是人性?
- 阴茎痒痒难以忍受?病因很可能是它!
- 为什么有些人因为不忍杀生而不吃肉类?就那么感性吗?
-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