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被发配的犯人,宁可在路上病死、冻死,宁可终生服役,也绝不会逃跑 。他们要是敢跑,不说官差,整个家族也不会放过他们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发配”,在古代法律制度里,有特定含义 。

这是非常严重的处罚,仅次于死刑 。

在法制史上,它的学名是“流刑”,这也是“流放”一词的来源 。

在古代,被判处“发配”的犯人,需要在官差的看守下,步行几千里,背井离乡,去条件恶劣的地方生活,比如烟瘴的岭南地区、苦寒的宁古塔 。

他们没有自由 。

步行几千里,可谓九死一生 。

等到了目的地,他们有些人还要服劳役,社会地位基本相当于奴隶 。

据《明史》记载,古代被发配充军的人,要么终生服劳役,一直到死;要么世世代代服劳役,不仅自己一生当奴隶,子孙后代也都是奴隶 。

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军 。(《明史·刑罚志》)

由此可见,“发配”虽然没直接结束犯人的生命,却给他们带来了心理、生理的双重折磨,而且还可能世代为奴,永无翻身之地 。

因此,在古代,“发配”、“流放”常常令人闻风丧胆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既然“发配”这么苦,中途会有犯人逃跑吗?

答案是:没有 。

在古代,犯人宁可病死冻死在路上,宁愿终生在发配地服劳役,也绝不会选择在中途逃跑 。

步行几千公里,要走上好几个月,为何这些犯人不选择“搏一搏”呢?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跑,而是根本不敢跑 。

在古代的制度环境下,逃跑才是最愚蠢的选择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第一,逃跑的难度太大,成功率很低 。

隋唐时期,流刑开始成为正式的五刑之一,变得细致且规范 。

根据发配距离的远近,流刑可以被区分为3个等级:

(1)流放两千里;(2)流放两千五百里;(3)流放三千里 。

发配得越远,犯人要受的苦就越多 。

但即便是最短的2000里,也够犯人走好几个月的 。

毕竟,古代又没有飞机和高铁,纯粹靠双脚行走 。

这几个月,犯人们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应付多变的天气,甚至要承受官差们的怒火和暴力 。

他们也想逃跑,却几乎没人敢付诸行动 。

因为,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一方面,犯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差,根本打不过身强力壮的官差 。

按照法律规定,犯人的生活费,由国家承担,而国家给的标准,基本上就是“饿不死” 。

我曾经做过研究,这些犯人的伙食标准,大约是正常人的一半,衣服也只有朝廷发的一套,没有换洗 。

但相比正常人,犯人每天走几十里地,运动量超强 。

而且,运气好,今天走平地,磨破脚丫子;运气不好,走山路,经常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掉下悬崖 。

此外,有部分犯人,需要头戴枷号,脚挂铁链,负重几十斤 。

最要命的,是遇见下雨天,木制枷号浸了水,压得人根本直不起来,连正常走路都费劲,更不要说逃跑了 。

随着时间流逝,犯人的身体越来越差,走完每天规定的里程都很难,哪里还有精力逃跑?

更何况,所有的犯人,都有官差押送 。

官差那是吃香的、喝辣的,身强力壮,手拿大棍,腰藏刀,根本打不过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官差职责在身,经验丰富,看犯人看得非常紧 。

押送犯人的官差,在古代几乎是世袭的 。

他们属于衙役中的“民壮”,经常押送囚犯、护送金库,经验丰富 。

犯人有点歪心思,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晶晶 。

古代,可没有不许殴打犯人的说法 。

只要犯人玩一点点小猫腻,官差就会拳打脚踢,下狠手、死手,直到把犯人打服为止 。

根据官方资料,被处发配的犯人,能活着抵达目的地,不足三分之一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官方也有“死亡指标” 。

因此,官差打死一两个犯人,根本无关大局 。

在古代制度里,犯人死在路上不要紧,无论是生了病、体力不支、走了神,都不要紧,但是,犯人要是跑了,官差就完蛋了 。

有犯人逃跑了,运气好点,扣工资、受处分,运气不好,直接从官差变为阶下囚 。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从这个角度出发,官差们也绝对不可能让犯人成功逃跑 。

其实,《水浒传》中的武松,要不是有人取他性命,他也决不会在飞云浦血战,脱枷而去 。

在古代,犯人不到生死关头,绝不会轻易逃跑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因为逃跑被抓住了,就必死无疑了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第二,逃跑的后果太严重,根本不敢跑 。

从唐朝开始,被判处流刑的犯人去发配地时,妻妾都要跟随,即所谓的“妻妾从之” 。至于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等人,则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跟随 。

这一制度的设定,本意是为了让犯人在发配地,也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但无形之中,这种制度也让不少犯人打消了逃跑的心思 。

妻妾都在官差手里,独自逃走,后果将不堪设想 。

如果官差正直,他们会按照规矩,把妻妾送官,将犯人全家一起治罪;

如果官差有歹心,妻妾们不仅清白不保,可能连性命都没了 。

毕竟,天高皇帝远,对于犯人而言,官差就是他们的“皇上”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可能有人会说:妻妾如衣服,保命要紧 。

可实际上,大多数的犯人,不为妻妾,只为父母,也不会选择逃跑 。

古人的家族观念很重,被判处发配,已经是家族的败类和耻辱 。

他的父母,平时连门恐怕都不敢出了 。

此时,犯人若是再逃跑,国家四处张贴海捕文书,他们的父母几乎就活不下去了 。

古人没有网络,可邻里之间关系密切,那个时候的舆论压力,杀伤力绝对不亚于现在 。

考虑到妻妾、父母、家人,大部分犯人不会轻易选择逃跑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第三,即便逃跑成功,以后的生活也很艰难 。

其实,逃跑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 。

可哪怕逃跑成功,日子也只会越来越苦 。

首先,生活地域上,严重受限 。

古代虽然没有互联网,但有“连坐”制度 。

逃跑的犯人,绝不可能回家乡,因为只要他敢回去,乡里人都会去举报 。

他们也不能去稍微富庶一点的城池,因为满大街都贴着通缉令、海捕文书,太容易被认出来 。

他们最安全的地方,是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 。

可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所有人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其次,心灵上饱受煎熬 。

老鼠,一听见猫叫的声音就吓得四处逃窜 。越狱的人,一听见警笛声就慌不择路 。

发配途中逃跑的犯人,更是如此 。

往后余生,他们只要看见官差,都会高度紧张,永世不得安宁 。

最后,行动上十分受限 。

在宋朝,被处以“发配”的犯人,都会搭配“刺字”,即“刺配”之刑 。

《宋刑统刑法志》:“岭南民犯窃盗贼,满五贯至十贯者,决杖、賴面、配役,十贯以上乃死 。

《水浒传》中,宋江的脸上,就被刺了字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在古代,刺字的位置和大小,十分考究 。

一旦被刺了字,即使你用刀把那块肉挖去,以后也会再长出来 。

而且,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敢损毁 。

脸上一块大疤,一定会被人盘问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第四,发配虽苦,但本本分分服役,也有出路 。

被处以发配的犯人,大多干了人神共愤的事 。

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

但是,发配虽苦,仍然有重生的希望 。

其一,遇到赦令,赦免犯罪 。

简单来说,遇到赦令,被流放的犯人,就有机会被赦免,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 。

唐朝中后期,这种赦令就时常颁布 。

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想着逃跑,有很大的机会被赦免犯罪 。

其二,罪轻的犯人,允许回乡 。

除了赦令,罪轻的犯人,还可能会被提前释放,允许他们回乡 。

这是为了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的手段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前文提到,发配的地点,大都很固定,只有那么几个 。

如果大批量的罪犯和家属长期聚集在流放地,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他们会视情形赦免罪行轻一点的罪犯,允许他们回乡 。

也就是说,如果你运气不好,遇不上皇帝的赦免令,好好活着,也有机会被允许回乡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永久服役或者终生服役,只针对少数罪大恶极的人 。

其他被发配的犯人,都有固定的服役年限 。

比如:

唐朝时期,只需要服役一年 。

“诸犯流应配者,三流具役一年 。”(取自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宋朝时期,一年到三年不等 。

“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两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两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 。”(取自《宋史》)

什么叫服役年限?

简单来说,服役年限,就是你要干苦力的期限 。

期限届满,你就可以自己生活了,只是,你想离开发配的地方,需要打报告,要得到批准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其实,只要不干苦力,在哪里生活都一样 。

在家乡干活也是干,换个地方也是同样生存,更何况,妻妾都是跟着来的 。

古代还有厉害的人,被发配宁古塔,还干起了生意,成了小富豪,日子格外滋润 。

这个人,来自绍兴,名叫杨越 。

他流放到宁古塔之后,干脆在当地卖起了绍兴小吃,没想到大受欢迎,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钱之后,他得日子自然也滋润起来,过上了富裕生活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发配的人虽然惨,但前面并非死路一条 。

只要乖乖服刑,运气好一点,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

如果你想要逃跑,那就不一样了 。

逃跑的成功率低,官差凶恶,成功逃跑也过不上什么好日子,失败了那真是死路一条 。

如果是你,权衡利弊后,你会选择逃跑吗?

反正我是不会跑的,毕竟体力不支,也跑不快 。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呢?欢迎留言 。

其他网友观点

能跑的话当然会跑了,关键是得能跑了算啊!我们看古典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好像被发配的人,只要武功高强或者有人帮忙,就可以很轻易地逃之夭夭,实际上根本没那么简单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古代一直讲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所以古代帝王有时候也会慎用死刑,以示自己的宽仁博爱之心,那作为死刑的一种格外开恩的刑罚“发配”就应运而生了 。

而发配之刑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记载,比如《尚书·尧典》中就记载了,舜对当时的华夏族部落首领共工、驩兜(Huān dōu)、三苗、鲧(Gǔn)的处罚: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

这里的共工、驩兜、三苗都是被处以发配之刑,那发配作为死刑的替代刑罚,肯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更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 。

首先,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马匹等都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双脚开11路车走路,而被流放的犯人更是要戴着重重的枷锁跋山涉水,可以说苦不堪言 。

其次,流放之地都选在边远苦寒的地方,被流放之人要走上千里路,并且流放原则是“南人北发,北人南发”,反正就是要折腾犯人,水土不服都是小事,挨冻受罪才是真的 。

最后,由于流放过程中,不仅犯人遭罪,押送他们的官差同样也跟着受苦,所以心中自然有怨气,对犯人拳打脚踢在所难免,很多犯人都没到达目的地就被折磨死了 。

再加上很多被流放之人,终生都难以回到故土,而古人讲究落叶归根的传统,这对于他们来讲,不只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

所以说,古人是非常害怕发配之刑的,有时候宁愿选择死,也不遭这份罪,其实他们大多都想过跑,只不过想完之后,就不想跑了,并且不敢跑、不能跑,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原因:

01不能跑

我们知道,被流放的犯人都要戴着重重的枷锁,并且有官差的严格看管,这些官差可不是吃素的,身体强壮、手持兵器,普通人根本打不过他们,更何况有枷锁束缚,更是没有机会逃跑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而且这些犯人基本上没地方跑,他们面对的,要么是荒郊野岭,要么是大漠黄沙,再就是冰天雪地,本来身体就非常虚弱,所谓的武功高强之人更是少之又少,跑出去就是死 。

自宋朝开始,官府还会在被发配之人的脸上刺上金印,可以说直接就给犯人打上了标签,这样无论犯人跑到哪里都会被发现,然后重新抓起来,所以根本无处安家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而隐藏在深山之中,更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看的那些荒野求生节目,并不适合古人,几乎没有人能够在那种荒芜的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 。

02不敢跑

根据古代刑法,如果在流放中途逃跑的话,官差有权在抓捕过程中,直接将其斩杀,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没有几个犯人有这个胆量 。

而很多时候犯人被流放都是拖家带口的,如果自己跑了,是会连累家人的,就像今天的人们,一想到家人,那很多事情自然不能做了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被发配流放之时,更不会有朋友来救援,因为那是死罪,而劫囚徒的行为,其实大多都是武侠小说中的描述,现实中都是“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

03不想跑

被流放的犯人很多人还心存幻想,万一被法外开恩特赦了,那就有机会重回故土了,但如果跑了,就没有机会特赦了,比如《唐律疏议》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规定:

“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合放免 。”

而且,这些犯人都知道,就算侥幸跑了,也会被朝廷一直通缉,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根本跑不到哪里去,所以在被发配时,很多人就已经断了这个念头 。

总结

所以,在古代被发配之人是很难逃跑的,因为有严格的押送制度、残酷的连坐制度,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跑了根本没法生存 。

而被发配之人到达目的地之后,通常也只是苦力,是最底层的存在,比如清朝的时候,很多都是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终生过着被剥削压迫的日子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不过,也有一些文人墨客或者拥有特殊技能的人,会给发配之地带来影响,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 。

比如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被流放后,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离骚》 。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被清朝发配到宁古塔后,组织成立的诗社“七子之会”,是黑龙江第一个诗社 。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文章插图

并且张缙彦写出的散文集《意外集》,也是黑龙江的第一部散文集,这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 。

而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更有可能把中原地区的技能带到发配之地,比如耕种、美食、风俗等等,虽然这方面在历史上记载的相对较少,但也必然进行着各方面的融合促进 。

其他网友观点

能跑的话谁都会跑,古代的犯人发配边疆,一千个犯人基本上没有一个能真正的到达所谓的边疆,大多数装个样子走个几天,就被杀死了,对外就说是水土不服病死了!你想想吧,有谁愿意陪你一个犯人走今年风吹雨淋的到国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