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走过最深的路 , 是商家的套路!
我们不难发现 , 如今商家们做生意 , 已经不敢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了 。
因为 , 只要消费者掌握了实质的证据 , 投诉到相关部门 。 商家不仅需要支付几倍的赔偿 , 还要被罚款 , 影响自己的声誉 , 得不偿失 。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商家们层出不穷的手段 , 依然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
在上海的某一街道上 , 男子在店里买话梅就险些被坑 。 结账时 , 男子才发现 , 话梅售价1600元一斤 。
这不是话梅 , 这是“仙丹” , 网友调侃 。
这是话梅的姥姥吗?比人参还贵 。
事情发生在上海中山北路的一家零食店里 , 男子闲逛的时候 , 正好看到店里有很多品类的话梅卖 , 便想着买点来解解馋 。
进店后 , 男子才发现 , 这里的话梅卖得不便宜 。
男子选中了一个标着160元的话梅 , 以为是160元一斤 , 只敢买2颗 , 买多了心疼钱 。
店员的服务很热情 , 明知道男子只卖2颗 , 还帮忙装袋打包 。
结账时男子傻眼了 , 两颗话梅64元 。
好想尝一尝这两颗话梅 , 是甜的还是咸的?
男子仔细看才发现 , 话梅的标价是160元/50g , 换算过来就是1600元/斤 。
此时此刻 , 男子才明白 , 商家这是玩“文字游戏” , 如果自己买多一点话梅 , 可能真的芭比Q了 。
无奈的是 , 商家也是明码标价 , 而是服务周到 , 男子实在挑不出毛病 。
让大家好奇的是 , 1600元一斤的话梅 , 谁吃得起?
“天价零食”中 , 切糕、天津大麻花 , 以及酸奶水果捞 , 无一例外都是用克(g)作为单位 。
我们的日常消费习惯 , 大多数是以斤为单位(500g) 。 以克(g)为单位的商品 , 一般是中药店里的中药材 。
商家故意用克做单位 , 目的性很明显:一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过高 , 二是为了误导消费者 ,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利益 。
商家玩文字游戏 , 不讲武德 , 确实让消费者反感 。 无奈的是 , 相关法律中 , 并没有规定不能用克做为标价单位 。
这也是为什么 , 经常有消费者被卖切糕、买水果捞的商家坑的原因 。
网友想知道的是 , 自己看错价 , 觉得太贵了 , 可不可以反悔?不买了 。
许多买切糕、天津大麻花或者水果捞的消费者 , 往往是切好、做好之后 , 我们才知道价格 , 不买都不行 。
商家的理由是 , 影响二次销售了 , 不买也得买 。
此时 , 我们要么无赖 , 坚决不买 , 让商家报警 。 要么乖乖地掏钱 , 为自己的疏忽买单 , 真没有第三种解决的方法了 。
往往 , 我们脸皮都比较薄 , 根本不会耍无赖 。
实话实说 , 没有更好的办法 。 除了买之前 , 问清楚价格之外 , 只能花钱买教训 。
相对来说 , 商店要比地摊靠谱得多 。 话梅之类的零食 , 嫌贵了 , 消费者是可以不买的 , 店员也不会说什么 。
按理来说 , 买卖需要以自愿平等为原则 , 只要消费者没有破坏商品的完整性 , 那就可以不买 。
所以 , 我们在买东西时 , 一定要先确认总价多少钱 , 自己能接受了 , 再确定要不要商家帮忙“加工”(比如水果捞加酸奶 , 切糕切成小块)?
只是 , 商家的“套路”层出不穷 , 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 , 买东西时留个心眼 , 尽量避免掉进商家挖的坑里 。
需要提醒的是 , 我们买东西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店里 , 不想买可以不要 。
【芭比Q了?上海一男子在商场买话梅,结账时才发现是1600元一斤】毕竟 , 经济基础决定消费能力 , 坚决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