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真正的高手:或许走得慢,但从不后退!
? 领导者说:
★真正的高手 , 并不是惊艳一刻 , 也不是一招鲜赢遍天下 , 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 , 提前防范危险 , 消除隐患 , 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
来源 | 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
分享 | 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某一领域 , 怎么做才能达到高手的境界?
本文通过三个故事的详细剖析 , 告诉我们:
真正的高手 , 并不是惊艳一刻 , 也不是一招鲜赢遍天下 , 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 , 提前防范危险 , 消除隐患 , 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
— 1 —
日拱一卒
功不唐捐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
截止到1911年12月 , 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 , 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 , 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 , 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 , 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 , 到达南极点 。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 , 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 , 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 , 不可能只有你看到了 , 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 , 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 。
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 , 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
结果是这样的 , 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 , 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 , 率先到达了南极点 , 插上了挪威国旗 。 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 , 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 , 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 , 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 , 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 , 但是晚了一个多月 。
文章图片
▲罗尔德·阿蒙森(1872 ~1928)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 你不光要到南极点 , 你还要活着回去 。 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 , 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 , 他们没有获得荣誉 。
而且更糟糕的是 , 他们因为晚了 , 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 。 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 , 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 。
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 , 而且全军覆没 , 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 , 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 , 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
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 , 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
首先 , 去南极探险 , 不光是需要人 , 还需要物资 , 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 , 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 。 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 , 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 , 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 , 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 , 刚好够 。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 理论上可行 , 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 , 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 , 会犯很多错 。
所以 , 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 , 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 , 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 , 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 。 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 , 做好充足的准备 , 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
事实上 , 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 , 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 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 , 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 , 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 , 你要做到最好 , 但是 , 更重要的是 , 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
相反 , 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 , 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 , 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 , 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天气不好的时候 , 他们就睡在帐篷里 , 吃点东西 , 诅咒恶劣的天气 , 诅咒运气不好 , 希望尽快天转晴 , 尽快能够前进 。
事后总结 , 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 不管环境好坏 , 不管容易与否 , 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 。 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 。 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 , 是巧合也是奇迹 。 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 , 他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 , 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 , 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 。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而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 , 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 ”
文章图片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1868 ~1912)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 。
第一 , 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 , 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 。 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 , 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 。
相比而言 , 马更强壮 , 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 , 但马不够耐寒 , 走到半路都冻死了 , 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 , 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 , 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
第二 , 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 , 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 , 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
文章图片
▲阿蒙森团队
第三 , 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 , 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 。 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 , 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 , 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 。 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 , 既节约燃料 , 又省时间 。
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 , 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 。 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 , 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 , 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 , 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 , 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
— 2 —
通盘无妙手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 , 原话叫做“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 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 , 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 , 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 。 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 , 为什么是这样呢?
1、下棋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 , 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 ,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 。 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 , 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 , 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 , 号称“石佛” , 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 , 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 , 就是从不追求“妙手” , 而是每手棋 , 只求51%的胜率 , 俗称“半目胜” 。 通常 , 一局棋下来 , 总共也就200~300手 , 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 , 最多只要一百多手 , 就能稳操胜券 。 也就是说 , 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 , 就足够赢了 。
文章图片
▲李昌镐 , 韩国围棋职业棋手
李昌镐曾对采访人员说:“我从不追求妙手 , 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 , 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 , 让很多采访人员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
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 , 所谓的“妙手” , 虽然看起来很酷 , 赢的很漂亮 , 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 , 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 。 正所谓“大胜之后 , 必有大败;大明之后 , 必有大暗” 。
而且 , “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 , 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 , 一旦“灵感”枯竭 , 难免手足无措 。 正如守卫一座城池 , 只靠“奇兵”是不行的 , 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而与之相比 , “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 , 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 , 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 , 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 , 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 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 , 其实风险很大 , 失误率高 , 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 。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 , 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 。 ”这类人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 , 提前防范危险 , 消除隐患 , 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
2、台球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 , 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 , 代表不同的分数 , 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 。 而且只要球进了 , 就可以一直打 , 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 , 就换对方上场击球 。 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
所以 , 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 。 所以在打球的时候 , 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 , 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 , 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 , 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
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 , 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 , 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 , 击球特别准 , 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 。 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 , 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 , 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 , 打得别人没办法 , 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
而另一类球手是 , 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 , 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 , 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 。
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 , 非常精彩的击球 , 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 。 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
不过 , 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 , 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 , 但下滑也会很快 , 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
文章图片
▲史蒂夫·戴维斯 , 英国前职业斯诺克选手
曾获国际台联“终身成就奖”
3、守门员
家都知道 , 在足球场上 , 守门员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 但外行看守门员的水平 , 往往会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扑救 , 比如飞身一跃把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扑出去 , 这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懂业务的人评价一个守门员 , 其实是看他是否能把问题化于无形 。
比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足球守门员 , 其实都是后防线的指挥家 。 他会观察对手的进攻路线和模式 , 然后帮助整条后卫线做好整体规划 , 把很多问题消解在无形中 。
所以 , 你在场上不会看到他们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精彩扑救 , 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就杜绝了隐患 , 把对方有威胁的射门化解在了无形中 。 这才是一个足球守门员的高境界 。
4、医者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 这两句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 , 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 。 ”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 他有两个哥哥 , 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 都精于医术 , 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 , 二哥差些 , 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确是最大的啊 。 ”
文章图片
▲扁鹊 ,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著有 《难经》 , 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扁鹊解释说:
大哥治病 , 是在病情发作之前 , 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 , 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 , 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 , 所以没有名气 , 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魏王大悟 。
我的二哥治病 , 是在病初起之时 , 症状尚不十分明显 , 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 , 二哥就能药到病除 , 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
我治病 , 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 , 病人痛苦万分 , 病人家属心急如焚 。 此时 , 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 , 用针放血 , 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 , 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 , 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 , 所以我名闻天下 。
— 3 —
结硬寨 , 打呆仗
清朝末年 , 太平天国起义 , 太平军战斗力极强 , 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 , 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 , 这是怎么回事呢?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文人生涯:从6岁读书到27岁中进士 , 一直做到大学士 , 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 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 , 组建湘军 , 战斗13年 , 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 引入西方科学文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 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 , 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
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 , 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 , 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
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 其实恰恰相反 , 在他带领湘军之前 , 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 , 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 。 之所以能赢 , 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 , 打呆仗 。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 , 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 , 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 , 然后挖战壕、筑高墙 , 把进攻变成防守 , 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 , 总想跟湘军野战 , 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 , 就算太平军再能打 , 碰到这种路数 , 也是毫无办法 。
只要一有时间 , 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 , 一道又一道 , 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 , 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 , 再轻松克之 。

文章图片
就这样 , 一座城接着一座城 , 一点一点地挖沟 , 一步步地往前拱 , 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 湘军每打一个城市 , 都不是用一天两天 , 而是用一年两年 , 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 , 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 , 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 , 如安庆、九江等 , 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 。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 , 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 , 其他时候 , 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 , 获得战争胜利 , 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 , 打呆仗 。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 , 以待敌之可胜 。 ”所谓“结硬寨 , 打呆仗” , 简而言之 , 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 , 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
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 , 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 , 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 。 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 , 而是它熟透了 , 自己掉下来的 。 《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 , 而不可为 。 ”
美团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采访人员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 , 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 , 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 。 ”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 , 道理都一样 , 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 , 靠的都是耐心 , 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奇迹般地胜利 。
很多时候 , 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 等时机来临时 , 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 只是在那之前 , 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
—THE END—
工具推荐
干货资料推荐
(点击查看)
【差不多|真正的高手:或许走得慢,但从不后退!】汽车三包新规正式实施 , 消费者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奔驰G、法拉利一个基因的纯电动车 , 有啥不一样? 二手电动豪车现状:进口特斯拉3折买 , 保时捷赔钱甩! 这11款车停产后 , 二手车保值率堪比霸道! 二手车消费者的“坏毛病”是谁惯的? 28年前 , 拳打奔驰脚踢宝马的凌志 , 飒!
推荐阅读
- 市场|没有惊喜的新iPhone SE,收割哪个市场的份额?
- 售价|转转手机市场分析:售价3499元起,最便宜的5G版iPhone来了?
- 三级|Intel i7-12700H + RTX 3050 Ti,6699 元的雷神 911 MT 值得入手吗?
- 系列|3499元起的第三代iPhone SE来了
- 硬件|GE的“蠕虫”机器人采用蟑螂式的“触角”来清除污水管道中的脂肪沉积物
- 电脑|苹果新iPhoneSE来了!带5G,还有上万元的新电脑和显示器
- 人物|前NASA宇航员:俄航天局局长的言论相当于一个孩子在发脾气
- 方面|苹果发布会:带点绿的 iPhone 13、涨价的 iPhone SE 3、再次壮大的 M1 宇宙
- 变化|Windows 11逐步被游戏玩家接受 Steam上已有近16%的采用比例
- mini|苹果推出内置M1处理器、支持5G和多种色泽的第五代iPad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