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自然》重磅:中国科学家破解二甲双胍作用机制】1957年 , 当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的替代药物在法国率先上市、用于降低血糖时 , 可能没有人想到 , 这种当时并不起眼的药物 ,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已经成为“明星”药物 。
作为天然产物山羊豆碱的衍生化合物 , 二甲双胍不仅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 而且能降低糖尿病人的体重、减少肝脏脂肪含量 , 并降低糖尿病引起癌症的风险 。 在果蝇和小鼠实验中 , 二甲双胍甚至还能延缓衰老、延长个体的寿命 。
图片来源:123RF
无数人已经从这种古老的药物中受益 , 但对于科学家来说 , 有一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开: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是什么?换句话说 , 我们知道二甲双胍有效 , 但它究竟是如何起效的 , 却并不清楚 。 对于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 此前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候选理论 。 其中 , 参与调节代谢稳态的AMPK(即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颇受关注 。 此前的研究发现 , 糖尿病小鼠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后 , 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开始衰退 , 而AMPK磷酸化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对上述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 有证据表明 ,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一类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 , 能够激活AMPK , 进而发挥功效 。 不过 , 二甲双胍到底通过什么靶点激活AMPK蛋白 , 仍然是个未知数 。 现在 , 这个“世纪之谜”终于迎来了答案 。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 , 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张宸崧教授和邓贤明教授合作 , 揭示了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 , 为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
在6年前的《细胞·代谢》杂志上 , 由林圣彩教授团队领导的一项研究就提出 , 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溶酶体途径来激活AMPK蛋白 。 基于这项发现 , 研究团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这条途径的基础上 , 找到具体作用靶点 。 为此 , 作者合成了光敏性的二甲双胍化学探针——当二甲双胍分子与某个蛋白分子结合 , 就能通过探针上的标签探测出来 。 通过这种方式 , 研究团队从超过2000种候选蛋白中筛选出113个能与二甲双胍结合的蛋白 。 随后 ,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沉默依次抑制这113个蛋白的表达 , 最终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蛋白——只有当早老素增强因子2(PEN2 , 是γ-分泌酶的一个亚基)的表达被抑制时 , 细胞对于二甲双胍的治疗变得不敏感 , 这时二甲双胍无法激活AMPK 。 这一结果说明 , 二甲双胍发挥作用时 , 靶向的正是PEN2 。
▲二甲双胍与PEN2结合 , 进而激活AMPK(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接下来 , 研究团队基于这个新发现的靶点 , 揭示了二甲双胍发挥功效的通路 。 如下图所示 , 当二甲双胍与PEN2结合时 , 后者可以与溶酶体质子泵v-ATPase的一个亚基(ATP6AP1)形成复合物 , 而这样的结构导致v-ATPase受到抑制 , 同时AMPK被激活 。
▲二甲双胍发挥作用的分子途径(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随后的动物实验中 , 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机制 。 一旦敲除了Pen2基因 , 或是通过引入突变使PEN2不与ATP6AP1结合时 , AMPK被激活的程度都会下降 。 正常情况下 , 二甲双胍会介导肝脏脂肪含量下降 。 但在小鼠实验中 , 特异性敲除肝脏中的Pen2基因后 , 降脂功能则会丧失 。 而特异性敲除小鼠肠道中的Pen2基因 , 则会导致降血糖的能力受损 。 此外 , 前文介绍到 , 二甲双胍能延长线虫的寿命 。 但在线虫中敲除pen2后 , 延寿的功效也随之丧失 。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设计 , 这项研究首次清晰地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二甲双胍的作用途径 。 目前 , 二甲双胍在发挥重要疗效的同时 , 也会造成胃部不适等副作用 。 基于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 未来的研究人员或许能开发出更加安全的新型替代药物 。 同时 , 这种神奇的药物是否还存在其他靶点与作用途径 ,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通过这些研究 , 这种历史悠久的药物有望在21世纪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
推荐阅读
- 4光年外的比邻星系,宜居带内可能存在生命星球,人类要当心了
- 模拟黑洞内部,美国科学家们将相对论和粒子物理学结合了起来
- 揭秘遥远的星系和暗物质的真实本质
- 95年发现的青藏高原“地底空间”里到底有什么?面积超3个台湾
- 宇宙诞生于奇点大爆炸,那么奇点外面是什么?科学家给出解释
- 月球背面秘密被揭开?我国卫星传回图像,怪不得霍金多次警告
- 人在快要死亡前会看到些什么?科学家:“生命回放”可能真的存在
- 46岁长子死于癌症,拜登重启“癌症登月”计划,中国创业者有哪些机会?
- 如果复活一个尼安特人,会发生什么?或许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