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苦蠊(《别录》),虾蛛(《衍义》),癞虾蟆、石蚌(《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 。
【来源】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 nostic tus Schneider的干燥全体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北、山东、湖南、江苏等省 。夏、秋二季捕捉,捕得后,先刮取蟾酥,再将蟾蜍用开水烫死,干燥 。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虾,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然后涂酥,炙令干,每修事一个,用牛酥一分,炙尽为度……酒浸三日,漉出,焙干用”法(《雷公》) 。宋代有烧灰、细研(《圣惠方》),酒浸炙令黄香(《博济》),酒浸去骨焙(《药证》),酒、黄精汁浸(《证类》),生姜汁炙法(《总微》) 。明代增加了桑叶包裹煨(《蒙筌》),煅存性(《纲目》),取心肝,瓦焙干(《保元》),去头足(《景岳》),蜜炙,去四足,以香油涂之,炙焦为末法(《幼幼》) 。现行有砂炒(《规范》),烤制(《天津》),酒制(《浙江》),煨制法(《大辞典》)等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及灰屑、头爪(《规范》) 。
切制切成小块(《规范》) 。
炮制
1.砂炒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人净干蟾块,拌炒至微焦黄发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规范》) 。
刷去灰尘,除去头足,切成小块,用油砂炒至黄色,筛去油砂即得(《湖南》) 。
2.烤制
除去杂质,用火烤至微黄色(《天津》) 。
3.酒制
除去杂质,清水洗净,切段,用砂炒至发泡,去砂后,再用酒炒(《汇典》) 。
取原药,剪去指爪,抢水洗净,取出,再用黄酒浸软,每只切成3~4块,干燥 。先将砂子炒至烫手,投入干蟾块,炒至全部微鼓起,内部转棕黄色,取出,筛去砂子,摊凉 。每净干蟾100kg,用黄酒10kg(《浙江》) 。
4.煨制活蟾蜍用黄泥涂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人药(《大辞典》) 。
【成品性状】干蟾:为不规则块状或片状 。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内面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 。气微腥,味辛 。砂烫干蟾:为焦黄色,内面淡黄色,有泡状突起,可见麻点花纹 。质轻而脆 。
【性味与归经】辛,凉;有毒 。归肝、脾、肺经 。
【功能与主治】破结,行水,解毒,杀虫,定痛 。用于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水肿,恶疮,小儿疳积 。
【用法与用量】1~3g 。外用适量 。
【处方应付】处方写干蟾、烫干蟾均付砂炒干蟾 。
【炮制作用】干蟾经炮制后质地变得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还可以去其毒,增强健脾消积作用,同时还能达到矫味矫臭的目的 。
【化学成分】主含蟾蜍二烯内酯(蟾蜍它灵、华蟾蜍精、华蟾蜍它灵、蟾蜍精等),蟾蜍配基体—-酯蟾毒配基 。尚含辛二酸、精氨酸、甾醇类、蟾蜍色胺等成分 。
【现代研究】化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 。结果3批蟾皮中脂蟾毒配基含量依此为(mmg/g) :0.6253,0.6102,0.6433; 对应3批水烫炮制品含量为(mg/g) :0.7864,0.7716,0.7986 。平均回收率98.34%,RSD=1.28% 。说明蟾皮水烫炮制品较生品中脂蟾毒配基含量略高,其在水烫过程中不被破坏,而且有可能使蟾皮内蟾毒成分水解为脂蟾毒配基
【贮藏与保管】木箱或陶器装,置干燥处,防霉与虫蛀 。
【干蟾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备注】孕妇忌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