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的出处来源
出处来源(《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炒五灵脂6g , 当归、桃仁、红花、甘草各9g , 川芎、赤芍、牡丹皮、乌药各6g , 香附、枳壳各5g , 延胡索3g 。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 , 行气止痛 。治瘀血积于膈下腹腔所致积块 , 或小儿痞块 , 肚腹疼痛 , 痛处固定不移 , 卧则腹坠似有物 , 咽干口燥 , 舌暗红或有瘀点 , 脉细涩 ,
方解:方中主药五灵脂通利血脉 , 散瘀止痛;辅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牡丹皮活血化瘀;佐以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 , 使气行则血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 共成活血祛瘀 , 行气止痛功效 。其配伍特点:气血并调 , 气行血畅 , 辛通不燥阴 , 祛瘀不伤血 , 活血不耗血 , 祛瘀能生新 。
【膈下逐瘀汤的出处来源】
药理研究:扩张血管 , 增加血流量 , 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 ,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 镇慢性感染之瘀血痛 , 助消化 , 缓解平滑肌痉挛 , 促胆汁分泌排泻 , 镇痛 , 促胃肠运动收缩 , 排出积气积物 。其中赤芍、牡丹皮、川芎、当归、红花、桃仁扩张外周血管 , 增加器官血流量 , 改善血液浓、粘、凝、聚状态 , 抗血小板聚集 , 增加纤溶酶活性 , 镇痛 ,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抗菌、抗感染 。当归、川芎、芍药抗贫血;延胡索、五灵脂具显著镇痛作用;香附、乌药、枳壳缓解平滑肌痉挛以镇痛 , 其中枳壳、乌药兴奋胃肠平滑肌 , 增强肠管蠕动 , 有利于排出肠腔积气、积物;枳壳、香附分泌和增加胆汁 。
临床应用:用于膈下(腹腔内)之胃、胁、腹痛 , 肝炎 , 肝脾肿大 , 胸膜粘连 , 血栓性静脉炎 , 结肠炎 , 盆腔炎 , 不孕症 , 外生殖器疾病等属瘀在膈下者 。
现代制剂:汤剂 。
用量用法:水煎2次兑匀 , 一日一剂 。早、晚分2次温服 。
使用注意:应用不当 , 亦有一定副作用 , 尤其对有明显出血倾向(不是以血瘀为主要病机者)、动脉硬化、血管脆性较大的患者 , 妇女月经期要慎用或忌用 , 以免耗伤正气 , 导致出血 , 或使原出血加重 。
本方歌诀:膈下逐瘀灵脂归 , 芎芍桃红丹皮随 , 乌药香附积延甘 , 膈下血瘀气滞痊 。
推荐阅读
- 血府逐瘀汤的出处来源
- 填精举痿汤的出处来源
- 抵当汤的出处来源
- 胡萝卜西兰花汤的做法
- 胡萝卜鱼头汤的做法
- 花蛤鲫鱼汤的做法
- 花旗参乌鸡红枣汤的做法
- 花生大枣汤的做法
- 花生枸杞红枣汤的做法
- 花生红枣冰糖汤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