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徐开彬】
众所周知 , 国内的文科学术期刊存在不少问题 , 有些已经成了顽疾 。 尽管有些期刊在尝试着变革 , 但多数期刊还在墨守陈规 , 存在一些不规范 。 这既损害了广大青年学者的学术积极性 , 也不利于中国学术的进步 。
笔者作为新闻传播学学者 , 在20来家英文期刊、10余家中文期刊投稿发表过 , 其中既有中等普通的刊物(如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也有本学科的顶尖期刊(如Communication Monographs、《新闻与传播研究》 ) , 还有传播学各分支学科的代表性期刊(如组织传播的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健康传播的Health Communication) 。 此外 , 笔者也曾给十多家英文期刊和几家中文期刊审稿过 , 可以说对文科尤其是新闻传播学的中英文期刊有较全面的了解 。
对比中英文期刊 , 笔者想谈谈自己所发现的英文文科期刊的一些优点和国内期刊的几点问题 , 供国内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管理者参考 。
英文期刊审稿流程
英文学术期刊一般由相关学会主办 , 期刊主编属于服务性质 , 很辛苦 , 通常三年一换 , 个别期刊例外 。 也很少有人愿意超期服务 , 否则会因耗时太多而有损自己的学术研究 。
在主编任满前一年 , 期刊会公开发出邀请 , 欢迎学者们报名竞聘 。 申请人提交自己的简历、愿景及目标陈述 , 并附上所属高校愿意提供的支持(主要是减少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提供一位博士生做编辑助理) , 由期刊所属学会旗下的出版委员会筛选简历 , 确定几位候选人 , 并邀请他们进行面试 , 然后确定主编 。
由于期刊主编的任务繁重 , 所以基本上没有在任的学院领导来申请这一职位 , 即使申请 , 也很难获得任命 。 主编的权力也有限 , 受到出版社、期刊所属学会出版委员会、审稿人、副主编的制约(稿件多的期刊会设几位副主编 , 一般是由主编邀请);再加上投稿系统透明 , 所有的投稿和审稿纪录都必须完整 , 这些团队成员都能看到 , 因此主编不能任意行事 。
若看物质金钱回报 , 担任主编也没有任何好处 , 因为主编每年得到的补助通常少于其月薪 , 这完全无法与其所付出的劳动相匹配 。
但是 , 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学者愿意从事主编的工作 , 因为这是一种荣誉 , 能够以某种方式引导和塑造该期刊所属的学科 , 通过服务和奉献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
文章图片
下面谈谈审稿程序 。
英文期刊在收到投稿后 , 先是由出版社的编辑审核(通常一位编辑管理十多家期刊) ,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 , 包括字数、文体格式、匿名性等 。 如果符合要求 , 则通过后转给期刊主编处理;如不符合要求 , 则退回给作者 。
期刊主编在收到出版社编辑转来的稿件后 , 根据论文的质量以及是否契合期刊的兴趣 , 再结合期刊每年能发表的论文数量与收到的稿件数量 , 会拒掉一部分稿件 。 如果收到的投稿数量很大 , 往往会有几位副主编 , 副主编会分担主编的部分工作 。 如果说主编、副主编有什么权力 , 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个把关阶段 , 判断可以让哪些论文进入匿名评审阶段 。
通过主编审稿的稿件 , 主编会让助理(通常是主编所属高校的在读博士生 , 少数是年轻学者 , 一家期刊往往只有一位助理)找到审稿人的联系方式 , 再由主编发邮件邀请审稿人 。
找审稿人的方式 , 一般是看该论文重点引用过哪些学者 , 如果引用的文献曾发表在该刊 , 那更可能会邀请其作者 , 也可能邀请该领域的其他学者 。 多数期刊会邀请2位审稿人 , 少数期刊邀请3位审稿人 。
从作者投稿到进入匿名评审状态 , 一般耗时2-3周 。 主编一般会要求审稿人在一个月内返回审稿意见 。 在截止日前一周就会自动发邮件提醒审稿人 , 到截止日期或过了截止日期后 , 基本上会每周通过自动邮件提醒 。
审稿人返回的意见通常非常详细 , 涉及论文的方方面面 , 包括选题是否重要与新颖、引言哪些地方需要完善、文献综述哪些地方需要增减、所采用的理论是否适用(如果不适用 , 审稿人会委婉建议某个理论也许更合适)、研究方法上有哪些细节需要补充、研究发现和分析哪些地方存在疑问、讨论部分对研究的贡献是否阐释清晰 , 以及哪些文献对修改论文会有帮助 。
笔者收到的英文论文审稿意见 , 每位审稿人一般最少写400-500个英文单词 , 多则上千个英文单词 , 收到审稿意见最多的一次是两位审稿人共写了3000个英文单词 。 英文文本转换为中文文本一般是1:2 , 也就是说 , 如果译成中文 , 这两位审稿人提了6000字上下的建议!而且还是邀请修改 , 并不是拒稿 , 笔者按照审稿意见修改后 , 文章也被接受了 。 其敬业精神和对稿件的认真态度 , 令人感叹 。
期刊主编在收到两位审稿人的意见后 , 如果两位审稿人建议修改后再投 , 那么主编会邀请作者修改后再投;如果两位审稿人都建议拒稿 , 那主编自然会拒稿 。 如果一位审稿人拒稿 , 一位审稿人建议修改后再投 , 这时主编就要仔细斟酌两位审稿人的意见 , 并根据自己对论文的看法 , 做出拒稿或邀请作者修改的决定;如果觉得自己不好决定 , 主编会邀请第三位专家来审稿 , 根据多数意见做决定 。
作者通常会在投稿3个月内收到主编的审稿决定 。 对作者而言 , 无论主编做出的决定是什么 , 一般都会心服口服 , 因为审稿人的意见非常详细 。 即使被拒稿 , 也会感谢审稿人的意见 , 会适当采用其中合理的意见 , 修改论文后再转投其他期刊 。 换言之 , 不管审稿结果如何 , 投稿都会很有收获 , 是很好的学习经历 。
文章图片
如果第一轮审稿的决定是 revise & resubmit(修改后再投) , 这个阶段的意见也称为major revision(大修改) , 作者通常会花1-2个月修改 。
在多数情况下 , 如果第一轮审稿是这样的结果 , 只要作者针对两位审稿人的意见对论文作出全面修改 , 并对审稿意见逐一回复是如何修改的 , 第二轮审稿时 , 这两位审稿人的意见基本上也会是修改后再投(要么minor revision“小修改” , 要么继续“大修改”) 。 作者提交修改稿后 , 第三轮审稿继续由这两位审稿人进行 , 意见通常会是“接受”或“小修改” , 也偶有需要第四轮审稿的 , 稿件最终会被接受 。 笔者在美国工作时的投稿 , 凡是第一轮审稿后邀请修改再投的 , 最终都这样被接受了 。
但是 , 第一轮审稿意见为邀请修改的稿件 , 并不一定都能确保最终被接受 。 有一种情况是 , 在第一轮审稿中 , 一位审稿人建议修改再投 , 而另一位审稿人建议拒稿(主编一般不会把这种意见告知作者 , 作者只能从审稿评语中猜测审稿人的态度) , 主编认为论文有优点并作出了邀请修改的决定 , 如果那位建议拒稿的审稿人在第二轮审稿中继续建议拒稿 , 那主编很可能尊重这位审稿人的意见而拒稿 。 笔者回国后给期刊Communication Theory的一篇投稿就遇到了一审后邀请修改、二审却被拒稿的情况 。 这也是投稿英文期刊以来第一次遇到 , 从评语看基本上可以推测是这种原因 。
从投稿到收到第一轮匿名审稿意见及主编的决定 , 一般在3个月内 。 第二轮审稿与第一轮流程相同 , 但审稿周期往往会缩短到2个月内 。 如果第二轮审稿决定也是邀请修改 , 那稿件都会被接受 , 所以第三轮审稿更快 , 一般1个月左右 。 如果需要第四轮 , 这个时候基本上是些细微的小修改 , 主编往往不会再发给审稿人 , 而是自己来看 , 合适的话就接受了 。
也就是说 , 从投稿到正式接受 , 算上作者修改的时间 , 一般会耗时7-8个月 。 相较而言 , 质化研究的审稿周期一般比量化研究长 , 因为质化研究的文本更灵活 , 审稿人可能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补充意见 。
文章图片
笔者几个月前投稿给美国传播学会旗下一家英文期刊的论文审稿流程 , 作者能及时看到论文在每一个时间点的状况 , 编辑团队和审稿人都在高效处理
再之后 , 主编会将论文转给出版社 , 约1个月后出版社的编辑会联系作者校对清样 , 接着很快网络首发(Online First) , 最后主编会根据期刊的发表进度安排到具体的某期 。
网络首发特别值得国内学习 , 它不仅能让最新的研究成果尽早发表 , 增加文章的引用 , 也有助于解决稿件积压的问题 , 并解决博士生的资格论文被期刊录用不算、只有发表了才算的矛盾 。
中文期刊现存的部分问题
了解英文期刊的完整审稿流程后 , 再来看很多中文期刊的做法 , 笔者相信 , 读者肯定会更有感触 。
国内的作者投稿后 , 如石沉大海的现象很普遍 , 很多期刊根本不给作者提供任何审稿意见 。 向这些期刊投稿 , 无法像向英文期刊投稿那样体验到学习和收获 。
有些期刊至今没有投稿系统 , 还在用邮箱投稿 , 作者投稿后无法及时了解稿件的状态 , 只会收到类似“如果您在3-4个月内没有收到消息 , 请自行处理”的自动回复邮件 。 因此 , 众多作者往往希望通过熟人找编辑打听 , 有地位的更会直接请编辑帮忙发表 。 没有审稿系统 , 给关系稿开了一道便利之门 。
有的期刊即使用了投稿系统 , 也多是摆设 。 笔者曾投过一家中文期刊 , 系统里显示计划3天该完成的分稿 , 整整2个月了也没有完成 , 笔者在系统给编辑留言后也没见任何进展 。
笔者有位博士生 , 虽然他的论文从选题到成稿 , 笔者都把关过 , 但觉得自己修改的少 , 就让学生自己去投 , 用他一作、笔者二作投到省内的一家C刊《某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后来稿件变成了“责编在处理中” , 大半年后也不知道何时可以发表 。 学生打编辑部的电话问 , 对方说审稿通过了 ,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排发表 , 如果有其他地方发表 , 可以转投 。
笔者与另一位博士生合作的论文 , 由笔者投稿到一家期刊 , 并让学生当一作、自己二作(选题由笔者提供 , 几稿论文帮学生看并亲自改 , 但论文的工作量很大 , 学生的贡献比我大) 。 编辑在发表前联系我 , 说编审会上大家提议我一作、学生二作 。 既然是大家的集体意见 , 笔者只有同意 , 并把编辑的留言转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 , 说论文本来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由老师修改的 , 按国内习惯应该老师一作 。
后来有国内的资深学者告知 ,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回避学生的论文 , 一些期刊很在乎这些 , 因此不愿发学生一作的论文 。 其实 , 严肃的学者都会凭自己的判断去看相关期刊及其论文原文 , 谁会去看别人挑选的这种文摘期刊呢?国内却把这个看得很重 。
有位海归教授朋友的论文 , 被某期刊匿名评审通过一年有余了 ,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发表 。 一位去年从英国回来的年轻教师 , 说论文被某期刊评审通过两年了 , 也还没有发表 。
文章图片
凡此种种 , 令人感慨 。 将中英文期刊的审稿流程进行对比 , 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 也望能对国内期刊有所启发 。
【稿件|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英文期刊的分布也对国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笔者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 , 有些英文期刊接受本学科各方向的所有论文 , 同时 , 每个分支学科也都有专门的期刊 , 比如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组织传播、新媒体研究、新闻与大众传播、公共关系学、修辞学、视觉传播、环境传播等都有各自的期刊 , 而且办刊时间都很长了 。
反观国内 , 新闻传播学科的十多家C刊里 , 有一半是以“编辑”和“出版”命名的 , 只有8家是刊名带“新闻”或“传播”的 。 分支学科的期刊要么没有 , 要么刚建立起来 , 还很不成熟 。 造成的后果 , 是大量的论文集中投稿到几家期刊 , 编辑部工作量大 , 审稿周期拖延 , 形成恶性循环 。 因此 , 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C刊的数量 , 特别是将分支学科的期刊纳入一部分进来 , 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
归为C刊的各大学学报排资论辈现象严重 , 基本上不接受讲师和博士生一作的论文 。 很多专业期刊也要求导师一作、学生二作 , 或以这种潜规则决定稿件的取舍 。 各种以“省名+社会科学”命名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 , 由于专业性不明朗 , 很多作者也不知该如何才能满足期刊的要求 , 要在上面发表也往往要通过关系介绍 。
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引用量 , 靠高昂的稿酬邀请一些领导和知名学者发表论文 , 如新疆某C刊主编曾公开表示 , 其刊物所发表的论文90%都来自约稿 。 这种做法虽然保住了期刊的引用量 , 但不利于发掘和鼓励学术新人 。 文科英文学术期刊很少这样指定对象约稿 。 国内有些文科学者平均每年发表十多篇论文 , 其中很多是约稿 , 实际上很多论文是学生写的 , 这些学者对论文贡献了多少 , 要打很大一个问号 。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学者平均每年发表2-3篇期刊论文(偏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学者平均每年发表2.5-3篇左右 , 偏人文质化研究的学者则是每年1.5-2篇左右) 。 随着资历加深 , 他们发表的期刊论文往往减少 , 去写专著或与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的学者们编专题方面的书(一般是十几位学者各写一篇文章组成一本书) , 这些专著和书籍对青年学者和硕、博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 往往是博士生课程的必读材料 。 他们这样做的好处是 , 在保持自身学术活跃度的同时 , 把宝贵的期刊版面留给了中青年学者 。
这样一比较 , 国内的问题就很明显了 , 还处在拼数量的粗放式发展阶段 。 对国内的知名学者来说 , 不是需要发多少论文 , 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论文数量来证明自己了 , 而是要做减法 , 尽量少发论文 , 尽量只做别人做不了的论文 。 如果知名学者带头这样 , 国内学术界才会真正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 , 中青年学者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发表 。 国内不合理的量化绩效考核制在其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 助长了浮躁之风 。
可见 , 国内的期刊现状 , 无论是审稿流程 , 还是期刊的布局、C刊的数量、对作者顺序的要求 , 以及喜欢大量约稿的做法 , 都对年轻学者的成长非常不友好 , 也不利于学术创新 。
新闻传播学期刊投稿体验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本学科主要C刊 , 来谈谈国内期刊哪些方面做得好 , 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 当然 , 个人接触经历可能未必具有普遍性 , 因此分享仅供参考 。
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编辑部和审稿人效率都高 , 匿名审稿流程规范 , 一旦匿名评审通过 , 就会尽早发表 。 笔者带一位2017级硕士生做的论文是2018年8月投稿 , 10月返回匿名审稿意见 , 修改后12月再投 , 2019年2月期刊就安排了发表 。 笔者当时也不认识他们的任何编辑 。 当然笔者也被拒稿过 , 但拒稿的信息通知也不慢 , 这样很好 , 不耽误作者时间 。
该刊也确实在尝试不看作者身份 , 只看论文质量 。 笔者有位硕士毕业生在跟着继续读博 , 为了锻炼学生 , 去年让她把硕士毕业论文修改后独立投稿 , 该刊还邀请修改 , 审稿人提的意见也很多、很中肯 , 以致学生觉得难改 , 只好找笔者参与论文帮忙修改 。 该刊的工作方针无疑值得肯定 。
《新闻大学》近年也开始采用投稿系统和匿名评审 , 而且编辑部和审稿人的工作效率也高 。 几个月前笔者有篇论文收到的匿名审稿意见很详细也很中肯 , 根据意见修改后也通过了审核 。 笔者与该刊的编辑连面都没见过 , 近几年在该刊的论文审稿和发表流程也都很顺利 。 该刊编辑团队工作很认真 。
《现代传播》几年前曾发过笔者一篇论文 , 从投稿到发表大概半年 , 效率较高 。 但后来投稿 , 再没有收到过审稿或拒稿消息 。 它是邮箱投稿 , 看不到稿件状态 。 据说该刊每年收到七、八千篇论文 , 编辑部认为如果采用匿名审稿的话 , 审稿人会不够用 , 而且学校不可能加派人手 , 所以没有采用匿名审稿流程 。 虽然这也是现实情况 , 但如果没有匿名审稿 , 可能会影响审稿的公正性 。 当然 , 不用匿名审稿的好处 , 是能够加快论文出版的进度 。 听闻该刊的投稿系统快上线了 , 编辑部也在求变 。
文章图片
《国际新闻界》是国内本学科第一家开启匿名审稿的期刊 , 现任主编对各种学术流派的论文都持欢迎态度 , 对青年学者也较友好 。 但是 , 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 笔者几年前在上面发表过的一篇论文 , 从投稿到收到一审审稿意见 , 花了6个月零10天;笔者去年有篇论文投稿后 , 过了将近4个月才送外审 。
当然 , 该刊收到的稿件很多 , 编辑的工作量很大 , 存在实际困难 。 既然它是国内本学科的标杆期刊 , 可以参照英文期刊 , 多设几位副主编(包括海外华人学者) , 多邀请海外华人学者作为匿名审稿人 。 英文期刊的审稿人都是为学术共同体服务 , 审稿不需要酬劳 , 海外华人学者都习惯了这点 。 笔者为《国际新闻界》审稿了十来篇 , 编辑部曾发邮件来要银行卡等信息以付酬劳 , 笔者没有发过去 , 不需要酬劳 。
该刊审稿分为一审匿名评审和二审匿名评审两个不同阶段 , 每个阶段由一位不同的审稿人评审 , 这做法没有英文期刊的做法有效 。 更好的做法 , 是将二者融合为一个阶段 , 让两位匿名审稿人在第一轮审稿阶段就把意见充分提出来 , 对合适的稿件邀请作者修改 , 再投稿后进入第二轮审稿 , 同样由这两位审稿人审稿;对不合适的稿件尽早拒稿 , 以便作者转投 。 不然经过长期的流程 , 会拖延论文发表的时间 , 那时拒稿也会让作者更失望 。 笔者也听过一些其他学者抱怨它的这种审稿流程 。
《新闻采访人员》近3年采取匿名评审以来 , 流程比以前规范多了 , 通过匿名评审的稿件发表也快 。 笔者曾让一位博士生投稿一篇论文 , 他忘了提交我们的作者信息 , 只提交了一份论文 , 结果也通过了匿名评审 。 这位学生要把我列为一作 , 我没同意 , 只同意二作 , 而期刊也没有要求我当一作 , 并把学生一作的论文作为去年7月的百年建党纪念主题的特稿论文发表 , 这很难得 。
从这几家本学科最有声誉的期刊来看 , 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 ,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 正如前文所述 , 国内的综合性社科期刊和大学学报问题更多 , 更需要规范流程 。 一个可以考虑的改革办法 , 是裁撤综合性社科期刊 , 增设分支学科专业期刊 , 并将它们纳入C刊 。
学术期刊是学术的把关者和引领者 , 而成熟高效的审核流程不仅有利于公平 , 有助于发掘学术新人 , 也能为中国的学术走上创新之路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 ,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平台观点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 ,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 , 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推荐阅读
- 贮箱|国内首条!
- 贮箱|国内首条液体火箭低温推进剂贮箱HOETS产线开工建设
- realme|苹果连续三个月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第一 国产厂商如何反击?
- 苹果|国内iPad产品处于大规模缺货状态
- 无人机|国内首套高寒无人机雷达测量系统上线
- IT|国内首套高寒无人机雷达测量系统在国家能源集团上线
- 硬件|国内厂商研发高速CFe卡卡套:插上SSD就能用
- 颌面|国内首个冰雪运动智能化诊疗平台投用
- 创新|和讯SGI新春特辑——国内创新药发展进入快车道 创新药企研发投入超百亿
- IT之家|2021 年国内App总量252万款,应用商店分发总量达21072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