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并非只会三板斧 未曾当过瓦岗寨的寨主
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 。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 。
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但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 。
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 。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
其次,变形的是他的战斗力 。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 。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 。这“内军骠骑”分为4支分队,要统领这些猛士,自身本领得过硬,程咬金就是这4支分队的统领之一 。
老程战斗力如何?史书有载,瓦岗军有一次和王世充作战,程咬金的战友裴行俨不慎中箭落马,敌人纷纷围将上来,正在危急时刻,程咬金驱马冲入重围,杀倒一片敌军,杀得“世充军披靡”,老程将裴行俨抱在马上突围,结果自己的手臂被敌人长矛刺穿,程咬金奋起神威,将敌人长矛折断,又将刺他的敌人杀死,然后带着负伤的战友成功突围 。瞧瞧,这可不是三板斧的战斗力所能解决的 。
还有被变形的是程咬金的身份 。在演义里,程咬金稀里糊涂当上了瓦岗寨的寨主,还是大魔国的皇帝,这个不靠谱,瓦岗寨的寨主先是翟让,后来是李密,没老程什么事 。程咬金只是瓦岗寨的一员大将而已,跟秦叔宝的地位差不多 。
程咬金的寿命也变形了,在演义里,他老人家活了120岁,一直活到薛刚反唐,武则天垮台 。这个当成童话听就可以了,其实老程的真实寿命是77岁,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2月26日) 。在历代名将中,程咬金的寿命算很长了,换在今天,也没有低于平均寿命 。
最后,程咬金变形的还有名字 。在正史里,老程的本名是咬金,但常用名是知节,这个名字比咬金有水平 。
当然,没有变形的是程咬金的智慧,他能审时度势,带着秦叔宝离开王世充这个不靠谱的老板,投奔李世民,史书和演义都有记载,不再重复 。
唐朝凌烟阁24功臣 程咬金排第十九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 。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 。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 。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 。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
莱公杜如晦第三 。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主谋 。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 。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
推荐阅读
- 孙悟空形象还原 可能并非六小龄童那个样子!
- 顺治并非死于天花 而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
- 李弘并非武则天所杀 实为后人丑化武则天而杜撰
- 吴三桂降清始末 并非仅是因为红颜陈圆圆
- 杨修被处死并非恃才傲物而是他的汉室身份?
- 唐朝并非满宫大胖子!初唐美女曾很骨感
- 被冤枉的十大名人 潘仁美并非奸臣
- 传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并非自愿 而是宋美龄所逼?
- 李白为何终生未科举 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 弘瞻生母并非甄嬛 过继后竟然死于乾隆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