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掉省际道路石墩起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打造区域协同“样板间”( 十 )

采访人员了解到,截至目前,该产业平台所在的嘉善姚庄镇,全镇90%以上的外资项目、80%以上的人才和70%以上的三产项目从上海引进,有接近200名高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居住在上海、工作在姚庄。

从市场自发形成的粗放型产业分工,到如今政府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协作,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示范区内的产业升级路径依稀可见。只不过,在当前的示范区整体发展过程中,这种区域内的产业协作升级路径还远远不够。

在淀山湖南岸的青浦金泽镇,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看到了尚在建设的华为研发中心,步行半小时就能够达到淀山湖畔。未来这里将布局以移动终端(华为手机)等为重点的全球科创中心,同时也被视为体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潘毅刚认为,对于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产业发展而言,关键是将上海作为龙头的优秀产业资源向西打开内陆腹地市场,尤其是在三地边界处打破一些制度壁垒,实现创新要素对周边产业的驱动发展。

“现在更多的还仅是共享,而以后更需要的则是产业的规划共建。”潘毅刚告诉采访人员,未来在示范区内通过合作、共享到共建,还需逐步摸索一条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使得过去传统的粗放产业实现淘汰与升级,这就需要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生态等基础条件进行整体布局与探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