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三 )


也就是说同样是统一采样最小4 , 最大16 , 反射本地采样的数值设置为8或者16 , 它们实际计算的反射光线数量都是1条 , 但是由于数值设置为8的时候会导致自适应采样失效 , 所以设置为8的时候渲染时间会比16要长 。
然而经过我多次测试 , 这一点好像并不绝对 , 这个等我们后面实际做采样优化的时候再说: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02
如何设置采样
把原理说清楚了 , 我们才好进一步说明应该如何设置采样 。
首先大前提大家还是需要了解 , 采样参数的设置不是一定的 , 你需要在提高采样参数的同时去考虑提高参数以后从而增加的渲染时间成本 , 你需要在两者之间需求平衡 。
其次既然我们知道了统一采样主要处理的抗锯齿、景深、运动模糊等信息 , 因此当我们的场景中没有景深或者运动模糊的话 , 最大采样的数值完全可以不用设置得很高 。
我这里用前面的水池烟雾工程作为说明 , 例如我这个场景中打开了GI , 然后主要的通道信息是反射、折射、灯光以及体积雾: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可以先打开显示采样查看一下 , 场景中大部分过曝的白色代表着采样不够: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然后视情况逐渐提高数值 , 参数按照2的N次方来调整 , 例如最大是16 , 那么接下来就是32、64、128以此类推 。
直到整体模型等信息能够显现出来 , 其他还有过曝的白色则需要通过提高本地采样来调整: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当参数为128的时候 , 已经能够应付大部分的场景了 , 256基本就算是比较高的数值了 , 一般我的统一采样不会超过512 。
接下来再调整最小采样 , 这个数值一般8-16就足够了 , 让最大和最小采样差别不要那么大否则可能会导致自适应采样出错:

参数|40分钟一张的图,优化到8分钟一张!
文章图片

当统一采样确定下来以后 , 其他本地采样就简单了 , 我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多通道来观察 , 场景里有哪些通道就把哪些通道扔进来 。
由于上面我们提到的计算公式的原因 , 所以本地采样数值起底就是最大采样的数值 , 然后再同样视情况按照2的N次方来提高参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