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学家王贻芳:我们这一代没有诺贝尔奖 下一代一定会有】作者: 吴丹
[ “只有基础科学领先国际 , 才有科学和技术的真正领先和国家的富强 。 ”在近日举办的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 , 王贻芳登上讲台 , 解释基础科学研究如何推动企业以及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 。]
总有人问王贻芳 , 你们做中微子研究和粒子物理研究 , 有什么用?有时 , 他会笑着回答 , “没什么用 。 ”
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 , 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 , 值得吗?要向公众解释这些问题 , 对他来说 , 是从事科研之外必须去做的普及 。
“只有基础科学领先国际 , 才有科学和技术的真正领先和国家的富强 。 ”9月23日 , 在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 , 王贻芳登上讲台 , 解释基础科学研究如何推动企业以及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 。
他举了一个例子 , 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做江门中微子研究时 , 需要能满足世界最高探测效率要求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 。 虽然中国过去曾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 , 但技术后来被日本滨松垄断 。 在他们的推动下 , 与中国兵器北方夜视公司合作 , 经过六年研制 , 国产光电倍增管的技术终于达到要求并实现量产 。 这一类的高速光电器件在国防、工业、医疗、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通过这个过程 , 我国的光电器件技术一下子走到了国际的前列 。
2012年 , 震动全球物理学界的消息——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 , 王贻芳领导的团队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
《科学》杂志将这一发现列为当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 并称“中国粒子物理的时代业已到来” , 王贻芳也一战成名 , 成为首位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中国科学家 。
但真正把王贻芳拉到公众面前的 , 是2016年他与杨振宁教授之间关于“中国是否适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之争 。 那之后 , 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走进大众视野 , 成为公众话题 。
争议和反对 , 从来都是科学家们要面对的现实 。 王贻芳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 , 他这一生遭遇过的反对太多 , “但我从来没有失去信心 , 仍然做自己该做的事 , 不能因为考虑到有这个人反对、那个人反对 , 就顾虑重重 , 无所适从 。 ”
王贻芳也没有因为质疑而彷徨 。 他没有停留在辩论上 , 而是竞赛一般抓紧时间 , 一边带团队做科学研究 , 一边四处为项目的推进而奔走 。 2019年 , 他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 当即把50万美元奖金全部捐出 , 建立“CEPC促进基金” 。
“对我来说 ,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 你是不是做了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 如果是 , 你就应该坚持下去 。 ”王贻芳说 , 他看到的是在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领域 , 中国领先于世界的可能性 。 认清方向 , 极力推动 , 是他身为科学家的责任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