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误食毒蘑菇中毒
时下进入春夏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春夏季节报导的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甚至不乏中毒死亡 。专家呼吁:不随意采集、买卖、食用野生蘑菇,以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下面跟随小常识网了解一下吧!
文章插图
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另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 。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 。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
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光按中毒的症状就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及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 。大部分误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严重症状 。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
文章插图
专家建议
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
不买卖: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
不食用: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 。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
中毒救治: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现上文所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毒蘑菇中毒,须立即前往医院就,千万不能拖延,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但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
预警宣传:相关部门要加强野生蘑菇安全知识宣传,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做到人人知晓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湿土壤适合菌类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市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可定期清理 。
文章插图
误食毒蘑菇自我急救法: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
警惕中毒“假愈期”
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
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 。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 。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 。
文章插图
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 。上文提及的白毒伞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却是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 。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 。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 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 。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 。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 。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 。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 。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 。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
【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误食毒蘑菇中毒】 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 。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 。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 。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
推荐阅读
- 被拒绝的时候,十二星座会如何应对?
- 带有邂逅的经典句子 关于邂逅的句子
- 吃什么帮助肝脏排毒呢
- 关于爱情的英文短句子 表达爱情的英文句子大全
- 吃什么排毒最快最有效?什么食物能促进排毒?
- 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了吗?
- 磨茹和茄子能一起吃吗
- 华为发布《关于规范HarmonyOS沟通口径的通知》
- 酒店婚宴宣传语大全 关于酒店婚宴的宣传语
- 硅油纸有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