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偏多,易诱发水稻赤枯病,不会控防减产30%

近期有农人朋友反应 , 水稻前阵子还绿油油的 , 没几天就叶子发黄烂根 。通过咨询专家 , 水稻出现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赤枯病所致 。近期阴雨天多 , 如果田间水肥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赤枯病的发生 。
认识水稻赤枯病
赤枯病俗称铁锈稻 , 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 主要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 生育期推迟 , 分蘖减少 , 穗小粒少 , 一般减产10~20% , 严重的可达30%以上 。
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 , 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 。
受害植物矮小 , 分蘖少而小 , 上部叶片挺直与茎夹角较小 。
稻株进入分蘖期后 , 老叶上呈现褐色小点或短条斑 , 边缘不明显 , 并自叶尖沿叶缘向下出现焦枯 。
到分蘖盛期在叶片上出现碎屑状褐点 , 进一步则成不规则形 , 以后斑点增多、扩大 , 叶片多由叶基部逐渐变黄褐色枯死 , 发病严重时 , 远望全田稻叶如火烧焦状 。
拔起病株可见根部老化、赤褐色 , 软绵状无弹性 , 有的变黑 , 腐烂 , 白根极小 。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
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 。分蘖期 , 气温低 , 降雨少 , 长时间的低温寡照造成稻田水温、土温低 , 根系发育不良 , 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 , 诱发赤枯病 。从成因来看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土壤缺钾型
因土壤本身有效钾含量低 , 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而发病 。此类型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 。这类田常在水稻栽后十几天开始发病 , 初期稻株叶色略呈深绿 , 叶片狭长而软 , 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两侧向下逐渐变黄色或黄褐色 , 然后出现典型症状透明 , 根毛少且易脱落 。
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化学物质如二价铁、硫化氢等毒害稻根 , 降低其活力而发病 。此类型多发生在深泥田、长期灌深水、通气不良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 。这类田稻苗栽后难返青 , 或返青后稻苗直立 , 几乎无分蘖 , 叶尖先向下褪绿 , 叶片中脉周边黄化 , 并长出红褐色黑斑 , 甚至腐烂 , 有类似臭鸡蛋的气味 。
低温诱发型
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 , 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 。此类型多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或梅雨季节 , 大面积同时发病 , 但程度有轻有重 。由于在低温条件下 , 植株上部嫩叶变成淡黄色 , 叶片上也出现很多褐色针尖状小点 , 尤似叶尖为多 , 下部老叶起初呈黄绿色或淡褐色 , 随后出现典型症状 。稻根软绵、弹性较差、白根少而细 。此外 , 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 , 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
【雨水偏多,易诱发水稻赤枯病,不会控防减产30%】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控 , 以预防为主 , 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 , 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
1. 精耕细作 , 改良土壤 。通过加深耕作层 , 促进土壤熟化 , 避免连续的免耕、套种;改造低产田 , 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 , 要进行改土 , 整治排灌系统;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 , 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 , 提高土壤通透性 。
2. 加强栽培管理 , 提高植株抗病性 。适时播栽 , 加强水浆管理 , 浅水活棵 , 促进早发;平衡施肥 , 多施腐熟有机肥 , 增施磷钾肥 , 干湿交替 , 适时搁田 , 培育壮苗;秸秆还田的田块 , 应适当加大基肥量 , 基、蘖肥比调为6:4 , 氮素适当前移 , 以加速秸秆的腐烂 , 加强水层管理 , 以水调气 , 以水调肥 。
3. 加强分类指导 , 及早控制发病 。对缺钾田块 , 应补施钾肥 , 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 , 应立即排水露田;低温阴雨期间 , 应及时排水 , 干湿交替管理 , 防止长期深灌 。对已发病田块:
①适当增施钾肥(用量为7.5kg/亩左右) , 防止偏施氮肥;
②适当露田 , 坚持“浅—湿—干”的水浆管理模式 , 脱水露田 , 增加土壤通气性 , 增加根系活力 , 促发新根 , 提高根系的吸钾能力;
③喷施叶面肥料 , 对发病的田块于傍晚时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液等生长调节剂 , 促进秧苗快速转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