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科技展望,小卫星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我国航天科技展望,小卫星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我国航天科技展望,小卫星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文章图片

我国航天科技展望,小卫星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文章图片

我国航天科技展望,小卫星的前世今生和将来


2018年12月7日12点12分 , 瓢虫系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二丁火箭升空入轨 。 瓢虫系列由七颗小卫星组成 , 主星瓢虫一号是一颗百公斤级卫星 , 其余是6颗立方星 。
完成在轨测试后 , 瓢虫系列将在野生动物保护、野外应急救援、车辆、船舶监测、物流追溯等领域开展卫星物联网系统及验证 。
立方星属于微纳卫星的一种 。 早在2015年9月20日 ,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就将20颗微纳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 。
按照我国对于卫星定义的标准 , 重量为一吨以上的卫星就是普通的卫星 , 一吨以下的卫星都叫做小卫星 。
介于一吨到500公斤之间的重量我们就称为中小卫星 , 500公斤到100公斤量级的话就是小卫星 , 100公斤到10公斤量级就是微纳卫星 , 立方星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微纳卫星 。
我国航天事业在一开始发射微型卫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际的功能 , 而是为了科学和技术的验证 。 但是随着航天及卫星技术的发展 , 我们的航天科技人员在很多小的卫星上也可以实现了越来越强大的功能 , 小卫星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
“瓢虫系列”由7颗小卫星组成 , 主星“瓢虫一号”为百公斤级卫星 , 其余为3颗6U立方星 , 3颗3U立方星 。
立方星以“U”划分 , 1U是一个标准单位 , 一个U指的是一个1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立方体 , 六个立方体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6U的立方星 , 看起来就像一个立方块儿 , 因而被称为立方卫星 。
立方星看上去虽小 , 里面却是五脏俱全 。 不到10厘米的计算机主板可以管理卫星姿态热控和应用载荷等所有星载系统 。 集成电路只有几十克重 , 它最大优势就是它成本低 。 一个大卫星的成本就动辄是上亿 , 而立方星采用的是标准化的结构 , 所以它的成本比常规的卫星能够降低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
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纳卫星可以说是目前人造卫星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人造卫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无论是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或是侦查卫星 , 主宰着我们日常的无数卫星 , 可以说是我们当今时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
1957年10月4日 , 一枚苏联火箭带着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了地球上空的轨道 。 不到足球大的卫星在轨道上呆了三个月 , 它小小的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打响了太空竞赛的第一枪 。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 以钱学森为首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
受限于当时的化学电池寿命有限 , 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 , 但他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 , 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公里的轨道上 。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在1970年4月24号发射的 , 正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 我们把它定为中国的航天日 。
东方一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个卫星 , 也是世界上第五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射的人造卫星 。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环绕地球以后能够播放东方红乐曲 。 在当时如果天气晴朗的话 , 还能在地面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宇宙中划过天际 , 这是非常美妙的一幅景象 。
早期间谍卫星的运用 , 促进了卫星的发展 。 随着冷战的结束 , 人们不再满足于拍摄图片 , 而是让卫星飞得更高 , 从而覆盖到地表尽可能多的区域 。 随着大型火箭的运载能力越来越强 , 推力越来越大 , 人们开始向距离地球更高的轨道进发 。
卫星按照轨道高度低轨卫星、中轨卫星和高轨道卫星 。
低轨卫星又称为地表卫星 , 运行于低地球轨道 。 低轨卫星的速度很高 , 比地球自转速度要高得多 。 只有通过这样的速度才能维持它的轨道上 。 所谓的低轨卫星 , 就是距地球表面200公里到2000公里的这个高度 。 在这个高度上因为距地球比较近 , 所以能够看得更清楚 。 我们通常所说的遥感卫星就是工作在这个高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