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 南京都市圈获批,合肥会变“瘦”吗?( 二 )


张春龙认为 , 从南京、合肥发展现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及城市群发展经验来看 , 南京市都市圈建设对合肥而言只会利好 。
“一方面 , 当下南京都市圈涵盖多个安徽城市 , 对合肥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契机;另一方面 , 南京和合肥在城市发展基础与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 几乎不存在竞争的关系 。 ”张春龙说 。
对此 , 胡小武也持相同看法 。 胡小武认为 , 南京、合肥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发展关系 , 南京都市圈获批 , 对圈内安徽城市而言是重大利好 , 而这种利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合肥 。
“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因为南京带动发展好了 , 安徽将更有能力支持和推动省会战略 , 合肥也将利用皖东南四市的经济优势 , 扩展经济腹地 , 优化产业布局 , 实现优势互补 。 ”胡小武具体分析说 。
胡小武认为 , 更重要的是当下合肥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 自身已具有强劲的发展动能 。 公开数据显示 , 过去五年来 , 合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多个千亿元台阶 , 合肥正以黑马之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门IP 。
与此同时 , 区位交通优势也让合肥更加从容 。 “合肥‘米’字形高铁格局正逐步形成 , 随着商合杭高铁开通 , 合肥都市圈南北向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 , 其在泛长三角地区联动中的作用也是南京无法完全替代的 。 ”段巍介绍说 。

假日里的合肥市逍遥津公园 。 郭如琦摄

站在历史新起点
如何让8+2>10
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 , 是里程碑 , 是新起点 。 这也意味着未来南京都市圈建设将面临新局面、新挑战 。
张春龙认为 , 南京都市圈规划虽然获批 , 但其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定位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
“作为‘十四五’首个获批的都市圈 , 在发展路径方面、在可能遇到的障碍方面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 需要在实践中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思维和理念 , 需要有打破行政区划、区域利益分割的巨大勇气和担当 , 需要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设放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 以更高格局和眼光谋划南京市都市圈的发展 。 ”张春龙分析说 。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 南京都市圈获批后 , 接下来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南京都市圈今后的发展路径如何?如何让南京都市圈内部联系更紧密?
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的血脉 。 胡小武认为 , 南京还需与圈内城市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建设 , 推动南京放射性城际轨道交通与圈内城市的互联互通 , 让圈内城市依托南京地铁网络与城际轨道交通 , 实现同城化交通互联互通 。
体制机制障碍 , 是都市圈建设的拦路虎 。 胡小武建议 , 未来南京都市圈建设应进一步发挥好书记圆桌论坛和市长联席会议机制 , 推动发挥好南京都市圈城市协作办公室的功能 。 段巍认为 , 要构建完善跨区域的城市协调发展机制 , 苏皖需要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契机 , 在城市协调发展机制上进一步创新 , 破解行政壁垒 。
记者注意到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明确指出 , “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 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 , 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 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 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
峰峦挺拔耸立 , 山坡才能顺势而起 。 段巍认为 , 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还必须以提升南京自身能级为前提 , 强化南京作为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引领作用 。 南京一直面临“大省份、小省会”的尴尬 , 虽然2020年南京GDP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 但总量上仍落后于杭州 , 甚至武汉、成都和省内的苏州 。
具体而言 , 段巍建议 ,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打造以“信息+军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另一方面 , 应做好南京江北新区的规划建设 , 逐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 以及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
【中国城市报|南京都市圈获批,合肥会变“瘦”吗?】■作者:邢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