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六 )


与不良的分离方式相对应的,是最理想的分离方式,叫作成熟分离。指幼儿把妈妈的形象与自己结合,有了独立的自我。他会主动积极地靠自己探索世界,同时也知道在这个独立的过程中,有妈妈始终爱着自己,保护自己。这类幼儿长大以后比较有安全感,性格积极乐观,感情不容易受挫折。
这三种类型的幼儿长大以后会成为三种有不同倾向的成年人。单纯分离的人远离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拒绝分离的人恋家,比较难独立。成熟分离的人爱家,但是也能保持独立。在你的身边,是不是这三种类型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朋友呢?你可以尝试着与他们聊聊童年的经历,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现在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的经历对一个人有多重要。那作为父母,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让他能够成长为一个懂得经营亲密关系的成年人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原生家庭。
不少父母都觉得,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就要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爱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夫妻关系才应该是家庭的核心。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研究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子女性格发展的影响。

刚出生的小猴被迫和猴妈妈分离。实验者分配给这些小猴两个假妈妈,一个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坚硬妈妈那里有奶瓶。另一软布做的“柔软妈妈”,这个妈妈只有触觉抚慰,没有奶水滋养。
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小猴在肚子饿时,会奔往坚硬妈妈,但是一旦吃饱,小猴立马返回柔软妈妈那里。剩余的时间,小猴都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柔软妈妈”。
当实验者把造型恐怖的机器人放进笼子里,小猴无一不选择奔往“柔软妈妈”,期望受到“妈妈”的保护和安慰。
实验中还有一组小猴,从出生开始便和猴妈妈分开。在经历了生命最初的八个月没有母亲陪同的情况下,这些小猴在受到机器人的惊吓之后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假妈妈,它们只有绝望地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尖叫不已,试图得到安抚。
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这组小猴在长大之后,很难融入猴群。在群体中常常显得焦虑,对同伴往往表现出过重的敌意。收到同伴的欺凌之后,它们会自残,撕扯自己的毛,缺乏情绪处理能力。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后来即使当了母亲,也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幼猴。
小孩子与亲近的人,往往需要建立一种“情绪安全感”——即是如果他在外面受到挫折的创伤,任何时间都可以回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得到庇护和安慰。如果父母没有和幼小的子女之间建立“情绪安全感”,孩子在情绪上的波动时往往会手足无措,不懂得如何安抚自己。而这种情感纽带,如果在小孩子的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创造的机会,成年之后很难再次建立。
在一个家庭中,物质往往代表不了情感。即使“坚硬妈妈”提供奶水,在受到的惊吓后,小猴却选择回到“柔软妈妈”的怀抱里,寻求肢体接触和抚摸带来安全感。安慰感是与亲近的人之间产生爱的重要的元素。

再富裕的物质条件,也无法成为建立情感纽带的基础。父母可以提供给子女的最珍贵的教育之一,是如何爱自己、爱他人。
那么再说如果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1.如果在长大后,可以和身边的人,比如说情侣,建立“情绪安全感”,那么这种童年时代情感上的缺陷可以得到弥补,或许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2.心理治疗。本人曾经长期进行心理治疗,觉得帮助是有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创作改变,不能只靠心理医生。
3.改善子女关系,重新建立“情绪安全感”。和父母沟通,或者一起看家庭心理医生。达到增加感情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4.接受自己的过去,但并不认同。就是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过往的经验。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发生在了这个人(我)身上,但是并不认同它产生的影响。尽量不用把自己看成受害者,产生自怜子悯的心情。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在这里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但意在鼓励大家跳出受害者视角。

【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这些方法。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童年和父母之间感情的缺失,或许不能完全摆脱。就像如果一个人童年时营养不良,长得不高,长大之后也很难再长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