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外媒体的评价更能成为我们观影的风向标

谢谢你的邀请,不完善的地方,多包涵哦~1、国外较为中肯,国内较多利益瓜葛
国外影评媒体,生存方式以客户支持为主,就是写出中立客观的文章,获得客户认同后而转发成效益(如广告收入等)。
国内影评媒体则分2类:
一类:豆瓣\\时光网类型,由观众自住评论,平台性质。
他们已经尽量做到中立、客观,因为他们自己不评论,由客户自己评。但他们的评论很容易给制片方水军影响评分,如“鲜肉片”上映一周狂升至8-9分,一月后下降到4-5分。片子当经历过时间沉淀,这类平台相对来说有较好参考价值。
二类:门户网站电影版本(网易\\腾讯等)及自媒体,专业影评发表文章,导向性质。
他们更多的效益要靠片方的支持,简单来说他们要赚钱就必须帮制片方写“吹水文”或帮对手写“抹黑文”。他们客观价值完全变成了片方的“主观价值”。
国外媒体也有为钱写“吹水文”,但一名记者、专栏一旦写了这些,而片子出来后大相庭径的话,会给同行耻笑,甚至毁掉前途。
当年汤哥的一出冲奥大片“行动目标希特勒”,片子未上映时候请来媒体做个一个小型提前观影会。这些媒体收了一些汤哥好处,大赞是奥斯卡大片,当上映后评论一般,汤哥一度成为笑柄。

2、百年影视经验,审美眼光更专业
【为啥国外媒体的评价更能成为我们观影的风向标】美国影视业以及超过100年了,无论从电影制作到后期评论。综合的审美水平远远比我们高。中国电影产业账面上也有100年,但49年之前什么情况,中国人都知道。而49-2001年,这50年的时间,中国电影行业都是“规划经济”。就是以前大家常见的八一珠江上海制片厂来出品....这个和改革开放道理一样。那时候拍什么、怎么拍,是领导说了算。
直到1994年(或93年,大约是这时间,忘记了),国内才正式可以引进国外的商业电影,第一部引进的大片就是亡命天涯。当时候还有规定每年不能超过10部引进电影~是全年10部!全年10部!全年10部!因为这样,国内正在全职从事影评工作的,可能比研究宇宙引力波的人还少。
电影行业真正的改革开放是2001年电影产业改进红头文件下来,电影行业才是“规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我个人看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就那么一点点时间。与好莱坞相比的物理时间,至少也差20-30年。

3、观众水平
稍后补充
|近年来,确实有很多较为冷门的电影因为在国际上获奖而备受国人追捧,这是因为大多数观众更加信任国外媒体对于电影的评价。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一直以来,国外的电影产业比国内更专业更成熟,国外的电影奖项含金量也更高。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国外对于电影的评价更加权威。并且相对于国内媒体对于映期电影的褒多贬少,国外媒体更加敢于直言批评,给大家造成了国外媒体更加敢于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就像视频中这样,当国外媒体纷纷夸奖某一部电影,就会使它更加受到观众们的期待和欢迎。https://v.qq.com/x/cover/tak1mklb9kl7de2/a0524mqhucl.html?new=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