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航天,正当其时: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踏浪逐梦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踏浪逐梦


文章图片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踏浪逐梦


文章图片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踏浪逐梦


文章图片


“5、4、3、2、1 , 点火!”今天(10月31日)15时37分 , 伴随着01指挥员铿锵的点火口令 , 长征五号B遥四火箭承载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直奔寰宇 。 梦天实验舱精准进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与发射塔架隔海相对有这样一处地方——这里树木苍翠 , 草叶青葱 , 一年四季都透露着鲜润与生机 , 山的怀抱中 , 阳光映衬下 , 闪烁着四座纯白色的测控设备圆顶 , 这里就是铜鼓岭测控点 。 测控点内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 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 , 编织成一张“光雷遥安测控网” , 在白云山海间踏浪逐梦 , 为胜利提供保障 。
“我要做追踪火箭的千里眼!”
铜鼓岭测控点内 , 巨大的防护罩缓缓打开 , 光学设备的巨大镜头在阳光照射下光彩闪烁 。 一旁的综合机房内 , 李浩正端坐在电脑前进行跟踪飞球的演练 , 光学设备在他手中“听话地摆着头” , 稳稳地追踪预设目标 。

“我的工作就是追踪火箭 , 留下高清图像 。 ”据李浩介绍 , 光学设备跟踪测量是个精细活 , 小小的操纵杆控制方位可变360°的庞大光学设备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失目标 , 导致任务数据收集的缺失 。

“压力总会有的 , 但压力督促我全力以赴 。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次练习都要有成效 , 哪怕更加稳定一毫米 。 ”李浩说 , 每次训练他都会当成实战看待 , 摊开李浩的手掌 , 清晰可见的红肿 , 这是长时间手握操纵杆形成的 。
为了锻炼自己操作稳定性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 自担任光学操作手以来 , 李浩几乎有空就“赖”在设备上 。 缺什么补什么 , 什么不行就练什么 。 为了更好指挥决策和处理图像信息 , 他根据不同跟踪环境 , 不断提升训练难度 , 改进训练手段 。 上岗6年 , 李浩累计完成5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 , 因跟踪稳定、拍摄清晰 , 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
2019年 , 李浩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 党组织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并按期转正 。 “作为一名党员 , 我将继续为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不断奋斗 。 ”李浩在转正时这样向党组织保证 , 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 用手中小小的操纵杆助力祖国的航天事业 。
“我们和点号共同成长 。 ”
为了检查设备 , 雷达技师管世磊正爬上4米多高的雷达基座 。 为了防止海风和雨水侵蚀 , 基座上安装了一个直径2米多足球样的钢罩 , 罩外三十多度的高温 , 闷热的罩内已达到四五十度 。 管世磊要一点点排查电路 , 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 每次检查完都会湿透衣衫 , 而这样的日常检查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

从业20余年的管世磊是铜鼓岭上的老人了 , 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管 , “我来铜鼓岭已经9年 , 从一名普通的雷达岗位操作手成长为雷达技师 , 和这个测控点号一同进步 。 ”管世磊说 , 2013年铜鼓岭测控点刚开始建设他就来到这里 , 参与了铜鼓岭测控点从无到有 , 从有到强的建设过程 。
“每次火箭发射屏幕上的两道短杠就是我们的目标 。 ”管世磊说 , 火箭升空后 , 他们需要通过雷达设备实时捕获火箭的姿态以及方位距离和角度等数据 。 “从有效捕获、判别再到重新送出数据 , 要在5到7秒内完成 。 ”据管世磊介绍 , 作为第一棒 , 如果他们操作的雷达设备未能有效捕获信号并将数据传递下去 , 后续分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点将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 为此管世磊练就了一手跟踪绝活 , 参加超过百次任务的他 , 从未丢失过目标 。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 , 能够作为一名航天人有幸参与到祖国航天事业当中 , 我觉得很自豪!”管世磊说 , “如今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 我深知这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的付出与努力 。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 , 在本职岗位上 , 敢于攻坚克难 , 勇于创新突破 , 苦练本领 , 不断提升能力 , 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