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不起的新能源车:买车25万修车54万!( 二 )


去年年底 , 新能源汽车保险专属条例落地 , 将新能源车“三电”正式纳入了保障 , 还充分覆盖了车辆在多种有可能产生损毁风险的场景 。 此外 , 智能化程度越高的车型 , 车损险涨幅就会越大 , 同样也是考虑事故发生后的维修成本问题 。

在保险公司看来 , 更多的保险项目 , 在叠加出险率高、赔付率高以及维修成本高等之后 , 部分新能源车型保费上调在情理之中 。
值得注意的是 , 新能源车险目前还存在高保低赔的现象 。
笔者曾了解过这样一个案例 , 某国产新能源汽车出了事故 , 电池包受损 , 保险公司出于减少自身损失考虑 , 建议车主直接定全损 , 这样保险公司只需赔付10万左右 , 但是对于车主来说 , 现在同款车型因为涨价 , 落地需要15万 , 10万赔偿显然并不划算 。
如果坚持更换电池 , 明年保费会大幅提升 , 而且未来残值率更低 。 不管选择哪种方案 , 消费者都是最受伤的那个 。
订阅费用跑偏了
如果说维修费用高 , 保险费用上涨是电动汽车用车之后的痛点 , 那么付费订阅 , 可以说是一直以来的“刺客” 。
不靠卖车赚钱 , 靠卖软件赚钱是特斯拉此前一直宣传的口号 。
2021年 , 特斯拉仅软件收入一项就达到12.6亿美元 , 不免令人眼红 。

特斯拉FSD需要花钱买断或按月订购 , 因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压法 , 市场和消费者认为收费是合理的 。 但宝马、奔驰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径 , 奔驰宣布将在EQS上推出后轮转向付费订阅服务 , 宝马则开启了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大灯亮度智能调节、模拟声浪和无线CarPlay等一系列的硬件付费订阅服务 。
消费者认为座椅加热、后轮转向属于硬件功能 , 这在燃油车上已经实现 , 没有理由选择付费订阅 。 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以选配的形式 。

强行付费订阅只能说是吃相难看 , 让用户徒生反感 。 而硬件付费订阅可以被视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雪糕刺客 , 这一点也给了新能源车企一个启示 , 增值服务是有前提的 , 合理的服务消费者自然就会买单 , 而那些强加给消费者的 , 势必会起反作用 。
售后短板待补齐
目前售后服务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一是高科技配置带来的维修成本过高二是售后服务能力不足三是市场竞争不充分 。

维修成本过高主要是由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CTC电池底盘一体化以及电池维修导致的: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好处是减少70%的车身部件提升车架的抗拉刚度 , 坏处是如果出现碰撞 , 整块大铸件只能更换无法维修 , 成本高昂;CTC电池底盘一体化带来的 , 将电芯集成到底盘里 , 如果出现碰撞 , 同样是一损俱损 , 维修成本高昂;车企虽然提供电池保修政策指的是电芯电池组外壳等的维修则需自负 。
也就是说 , 现在新能源车型维修只能找厂家 , 第三方服务平台想切入进来都难 , 因为不具备这些工艺设备 。

目前 ,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面临第二个严重问题就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 现有的维修技术人员多为机修师傅 , 对电气化原理多有欠缺 , 新能源汽车对“三电”等技术有新的技能要求 , 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技师培训维修体系至关重要 。
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和零部件供应能力 , 目前能够维修新能源汽车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数量不多 , 因此竞争不够充分 。
针对此种情况 , 目前已经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传统的维修服务连锁巨头以及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服务业务 。 可以预见的是 , 新能源汽车服务市场不仅要解决传统汽车后市场已经存在的诸多问题 , 还要在维修保养、检测评估、报废回收、金融服务等细分领域提出新的要求 。
【撞不起的新能源车:买车25万修车54万!】整体来说 , 由于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于事故维修 , 车主还是会到各大品牌的服务中心或者4S店 , 其他的售后服务还在起步阶段 , 因此 , 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应该在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关联企业融合构建后市场生态以及数据互通等起到引导推动的作用 。
百姓评车
现在新能源汽车以新的产品形态、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原有汽车市场的规则和玩法 , 也确实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 这对推动市场向前发展是必要的 。
但市场的发展远没到成熟阶段 , 我们以纯电车补能来举例 , 纯电车平时在市区通行问题还没有这么严重 , 充电配套措施的普及也做到了相当范围的覆盖 , 还是能够保证车主及时充电 , 但是在节假日出行 , 长途补能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 这就是纯电车生态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