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文章图片


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文章图片


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文章图片


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近日 , 我国科研人员在专业科学期刊上发文表示 , 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团队 , 利用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FAST望远镜 , 探测到了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原子气体系统 , 尺寸约为200万光年 。
由于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起源都离不开原子气体 , 因此这一成果对于研究宇宙演化等问题意义重大 。 此外 , 这一天文发现也向全世界展现出了我国在天文观测领域的绝对实力 。

我国发现的最大原子气体系统
此次我国科研人员探测到原子气体系统的位置 , 在“斯蒂芬五重星系”附近 , 而这一星系是全球被研究最多的致密星系群 , 由五个视觉可见星系组成 。 美国宇航局此前没少使用“哈勃”和“韦伯”望远镜对这一天区进行观测 , 但都没有发现这一原子气体系统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天眼”与美方这两台望远镜有本质区别 。

“韦伯”望远镜拍摄的“斯蒂芬五重星系”
“中国天眼”是一台不直接接收可见光信号 , 而是接收射电信号 , 然后通过计算机成像的射电望远镜 。 “哈勃”和“韦伯”则是光学望远镜 , 依靠直接接收可见光信号 , 进行观测 。 这也能够解释 , 为什么NASA会为了减少大气层对可见光信号的干扰 , 把“哈勃”和“韦伯”放到大气层外的地球轨道上运营 , 而不是像“中国天眼”一样放在地球上 。
【韦伯望远镜之后,中国天眼扫过同一片空域,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韦伯”望远镜
不同信号接受模式的区别 , 也就造成了射电与光学望远镜在性能上的差别 。 在这两类望远镜中 , 射电望远镜灵敏度高、分辨率高 , 可以看到的波长更多 , 但由于成像是通过计算机处理不是直接观测 , 在精确度上往往会弱于光学望远镜 。
简单来说 , 就是都看得到的天体 , 光学望远镜好用 , 但有些天体只有射电望远镜可以看到 。 我国科研人员也承认 , 此次能够发现这个原子气体系统 , 就是利用了“中国天眼”超高灵敏度带来的强大暗弱天体探测能力 。

“中国天眼”
既然射电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之中 , 有着光学望远镜无可比拟的优势 , 那么其他国家为何不建造自己的“天眼”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天眼”这种超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建造难度了 。
“中国天眼”的全称叫做“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 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孔径望远镜 。
这种超大型望远镜的建造必须考虑多重问题 。 首先便是选址上 , 一般都需要依托地势而建 , “中国天眼”放在贵州省平塘县 , 就是由于当地有一处合适的洼地 。
因此 , 找到合适的地形 , 就能难住很多国家 。 其次是在建造难度上 , “中国天眼”的反射面面积大约相当于30个足球场 , 从奠基到全部建成花费了近八年时间 , 建造中的技术难题以及后续的保养维护 , 就是很多国家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 。

当然这不是说别的国家就没能力建造 , 美国原本也有自己的“天眼”——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 这一30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 , 可以说是当时美国国力的象征 , 也曾为全球天文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 此前与“中国天眼”一道被称为地球“凝视”宇宙的两只眼睛 。
但到了2020年 , 这一望远镜已经因服役年头太长、经费不够以及飓风的长期侵蚀而基本停用 。 当年12月 , 负责运营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确认 , 由于三个支撑塔全部断裂 , 重达900吨的信号接收平台砸到了反射盘上 , 这一望远镜最终彻底坍塌 , 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点 。 此后 , 地球上便只有中国的这一个“天眼” 。

彻底退役后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也不负众望 , 在天文观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 除了此次发现的原子气体系统 , “中国天眼”已探测到了大量的新天体 , 甚至观测到了宇宙极端爆炸起源的证据 。 而除了在射电望远镜领域取得成功 , 我国也没有放弃光学望远镜 , 特别是类似“哈勃”和“韦伯”的空间望远镜的研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