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应急处理办法/存在与防控历史


一文说清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应急处理办法/存在与防控历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 , 狂犬病在全球150个国家流行 , 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 每年导致5.9万人死亡 。 近年来 , 我国不断加强狂犬病防控工作 ,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数据 , 2021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 , 狂犬病排在第10位 。
另外 , 我国狂犬病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多 , 农民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2倍;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
为此 , 本期编辑部整理了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应急处理办法、存在与防控历史等 , 并且阐释了今年主题的意义 , 以飨读者 。
了解狂犬病病毒
众所周知 ,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但可预防的人畜共患病 。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 , 这是一种子弹状有包膜的病毒粒子(大小为180×75 nm)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严家新介绍 , 目前已知有十多种不同的狂犬病病毒基因型 , 经典狂犬病病毒(RABV-基因1型)及其多种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 并在人和动物中引起狂犬病 。 人的狂犬病基本上都由此病毒引起 。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 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瘫痪等 。 据介绍 ,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 , 且经不完整的皮肤感染 。 非咬伤暴露途径包括吸入雾化的狂犬病病毒、角膜/器官移植、擦伤、开放性伤口、黏膜沾上含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动物脑组织等传染性物质 。 “黏膜污染暴露于狂犬病的成功率非常低 。 ”严家新说道 。 被已知的患狂犬病动物咬伤后 , 未经治疗的个人患狂犬病的概率因咬伤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 , 头部咬伤为50%~80% , 手或胳膊咬伤为15%~40% , 腿部咬伤为3%~10% 。
值得注意的是 , WHO明确认定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其他组织不是人类狂犬病的感染源之一 。
据悉 , 狂犬病病毒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 , 但不能感染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其他所有低等动物 。 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只分布在哺乳纲的食肉目和翼手目这两个目 , 病毒在该种动物群体内能持续传播下去 , 病毒和动物都不会绝种 。 人狂犬病中99%来源于狗 , 所以狗是狂犬病病毒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动物 。 严家新表示 , 偶然宿主不能维持狂犬病病毒的持续存在 , 此类动物包括马、牛、猪等家畜 , 以及鼠类等 , 这些动物通常不传播狂犬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表示 , 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会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典型期3个时期 。
被病犬咬伤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为潜伏期 。 狂犬病在潜伏期内无症状 。 潜伏期一般为0~3个月 , 短则1周 , 长则1年(非常少见) , 目前发现最长的潜伏期是8年 。 伤口离中枢神经越近 , 发病越快 。
前驱期的病毒沿着神经 , 往上逆行 , 到达脊髓 。 脊髓处有丰富的神经根 , 病毒会在此大量复制 , 造成脊髓神经根炎 。 此时患者会出现早期症状 , 如头痛、恶心 , 被咬的地方麻木、疼痛 。
典型期的病毒沿着脊髓到达大脑 , 并大量复制 , 破坏血脑屏障 。 随后 , 病毒沿着周围神经散到全身 , 这时会出现临床典型表现 , 如恐水、恐风、咽肌痉挛、唾液分泌多 。 一旦进入典型期 , 病人会非常痛苦 。 国外有学者曾说 , 世界上没有一种疾病的痛苦能与狂犬病相比拟 。
狂犬病可以被消除
GARC设立世界狂犬病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狂犬病预防的认识 , 并知晓人类在抗击这种可怕疾病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 共同参与全球消除狂犬病的行动 。
今年采用这个主题的用意 , 是为了聚焦“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 , 同时提醒人们要达到“2030年前零狂犬病(Zero by 30)”的目标——消除狗介导的人类狂犬病是完全可能的 。
据悉 , 全球消除狂犬病的总目标为2030年前实现人类狂犬病零死亡(Rabies: Zero by30) 。 2015年12月 , WH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合作启动了到2030年实现人类狂犬病零死亡全球框架 。 这一举措标志着人类和动物卫生部门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 采取共同战略来征服这一可怕的但仍被忽视的疾病 。 这是全球消除狂犬病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
今年的主题包括两方面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