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最后一次发现白鲟,为何非要把它放回去?


19年前最后一次发现白鲟,为何非要把它放回去?


文章图片


19年前最后一次发现白鲟,为何非要把它放回去?


文章图片


19年前最后一次发现白鲟,为何非要把它放回去?


文章图片




“鲟鱼肉被用板车拖到街上卖 , 像卖豆腐一样 , 要多少切多少 , 也不用称……”
这句话 , 被刊登在2016年11月8日的《大自然》杂志中 。
此话 , 出自一位生活在长江边的老渔民之口 。 当然 , 他描绘的“卖豆腐”之景 , 并非发生在21世纪 。 他说的 , 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 。
上世纪70年代 , 到现在总共多少年?
掰着指头数 , 最多是52年 。
在这52年里 , 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辉煌 , 我们都见证了;但长江白鲟经历了什么 , 我们就真的不那么清楚了 。
毕竟 , 上一次人类见到长江白鲟 , 还是2003年 , 也就是19年前的事了 。

一:19年前的那最后一次相见 , 到底发生了什么?2003年1月24日 , 一通电话 , 打进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电话那头 , 一个兴奋的声音称:我们四川南溪又发现了“长江至宝”白鲟 。
接到电话的 , 是研究所的危起伟研究员 , 以及他的队员们 。 放下电话 , 每个人都赶回家 , 收拾行李、告别亲人 , 带着药品和救助设备 , 匆匆赶到了四川南溪 。
很多人说咱们过去几十年完全没有保护过白鲟 , 这一点笔者不太能认同 。 因为 , 只是这一通电话 , 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首先 , 1月24日是什么时候?是中国人马上要过春节的日子 。 远在四川南溪一个渔民的偶然发现 , 要被千里之外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得知 , 正常程序来说要经过四川省的渔业部门、相关研究部门等 。 但在面对白鲟的问题上 , 所有相关单位都是第一时间响应 , 跳过了种种环节……
其次 , 从早年把它当豆腐一样卖 , 到普通渔民发现后都知道马上上报、保护 。 这中间渔民态度的改变、做法的改变 , 无疑说明保护白鲟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 。 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宣传 , 会有这样的效果?
赶到南溪后的危起伟等人 , 见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长江白鲟 。

“她”很漂亮(下文形容这只白鲟皆用她) 。
长约4米 , 重量大概在150多千克 。 雌性 , 腹中有大量鱼卵 , 年龄大约在30岁 。
当时她受了轻伤 , 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 。 为了保证她的安全 , 专家们做了两件事:
其一 , 把她就近安置在一个网箱养鱼船上 。 之所以这样做 , 是为了避免长途运输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其二 , 对她进行了消毒和缝合伤口的处理 。 但对于她皮下的淤血 , 专家们只能静静地观察 , 希望能自愈 。
3天3夜 , 危起伟和工作人员 , 都不太敢合眼 。 他们轮流照看着这只白鲟 , 商量着到底该给她一个怎样的未来 。 最后 , 一个方案被批准了:放回长江!
南溪这个地方 , 隶属于四川宜宾 , 这一带的江段是白鲟的繁殖场 。 曾几何时 , 每一年的3、4月份 , 都会有大量成年白鲟来到这里寻找伴侣 , 繁育后代 。 这只雌性白鲟体内有鱼卵 , 不正说明该江段还有其它白鲟的存在吗?
万千不舍 , 都必须把她放回去 。
1月27日下午 , 也就是电话打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3天后 , 专家们给这只白鲟做了最后一次治疗和检查 , 并把一个电子追踪仪安装到她身上 。 随后 , 她“如愿”回到了江里 。
多年后 , 危起伟仍记得当时的情形 , 他是这样说的:

“她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 , 几乎没有等我们将绳子完全解开 , 就奋力挣脱跳进了江中……”

可能说出来大伙儿会不信:这是人类第一次 , 真正意义地科学追踪白鲟在自然界生存活动情况 。 是的 , 21世纪 , 还有这样的“人类第一次” , 无疑说明在世界范围内这一种群在当时的生存现状 。
安上追踪器的白鲟 , 一直向前游 。 救助团队的追踪快艇 , 则在后方跟随着 。 很显然 , 这一块是她的地盘 , 她体力不错 , 能抗击水流 。 身上的轻伤 , 没有对她产生什么影响 , 这让团队工作人员欣喜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