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势凶猛,国军节节败退 。1938年春,日军计划南北夹攻,打通津浦铁路,合围徐州时,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 。4月7日,蒋介石收到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自然十分欣喜,但在欢欣鼓舞之后,蒋介石又收到了军令部长徐永昌的一封急电,内容是请求蒋介石对台儿庄大捷低调处理 。蒋介石经过一番思考后,通电下达了“不令庆祝”的指示 。
有一种解读认为,蒋介石之所以“不令庆祝”,是因为这一仗是在桂系将领李宗仁的指挥下打胜的 。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颇深,这才有了低调处理的决策 。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坚定认为是蒋介石有意打压他的功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蒋介石胆小,还抱有和谈的幻想,不想刺激日军,证据是4月7日蒋介石下达的指示中,有一条是:“所有宣传应努力报道事实,慎勿夸张 。”
文章图片
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在正面战场为什么一溃千里?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不难发现,上面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 。真正让蒋介石担心的是下一步的战局 。台儿庄大捷的确是一次空前的胜利,但战争的总体走向依旧不乐观 。在台儿庄被击退的只是部分日军,而更大规模的日军主力正在往徐州方向靠拢 。后面的战役或许更加艰难 。
双方都打起如意算盘
此时,日军情况究竟如何?
先说一下日军在台儿庄的损失 。第五师团死伤6759人,第十师团死伤5325人,合计损失12000多人 。从日军视角看,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值得 。日军的战略意图是寻找并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因此,日军在台儿庄战败反倒非常兴奋 。经台儿庄一战,日军基本锁定了云集在此的中国军队主力,这是一个歼灭中国军队的巨大机会 。
文章图片
台儿庄会战中死亡的日军 。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在日军看来,如果能在徐州地区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蒋介石就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本钱 。中央政府失去权威,地方实力派很可能被诱降 。这种情况下,日方逼迫国民政府就范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
早在台儿庄战役激战正酣时,4月3日,日本大本营和陆军部联合下达“大陆指第106号令”,对中国军队发起“徐州作战” 。总体的作战部署大致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合作,将中国军队主力牵制在徐州地区,掩护日军第二军的战略包围行动;第二阶段是对徐州进行包围作战,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第三阶段是发起总攻,攻占开封和郑州,切断陇海线与平汉线,彻底把这里的中国军队击溃 。
为了此次作战,日军投入八个师团,总兵力25万,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一半 。可见日军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达到侵略占领中国的目的 。
台儿庄大捷后,国民政府一方是怎么想的呢?蒋介石的心态十分微妙 。事实上,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要求各部乘胜追击,对撤退的日军部队进行猛打 。但这个命令实在是超过了前方部队的能力极限,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已经人困马乏,汤恩伯的部队又不敢攻坚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和李宗仁倒是很想把日军残兵消灭,但客观上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停下来休整 。
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都被台儿庄大捷的胜利所鼓舞 。蒋介石的想法是立刻调集各路精锐对徐州地区部队进行增援和补充,趁着部队士气高昂,对已经受挫的日军发起进攻,再打一个胜仗 。
调集大军前往徐州地区时,蒋介石对第五战区下达的指示是:“须着眼求敌主力包围于战场而歼灭之 。”对此,李宗仁并无异议,他的想法也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动全面攻势,以奠定战争胜利基础” 。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将60万大军调集到徐州地区,准备对日军全线发起“雷霆追击” 。
文章图片
山东台儿庄古城楼 。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4月中旬,国民政府统帅部里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和轻敌的思想,最高指挥层都认为可以借机连续取胜 。只有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现在的形势根本不是一片大好,而是存在非常大的危机 。
确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损失了超过一万的兵力,但更大规模的日军已经注意到徐州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齐装满员、武器精良时尚不能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击败日军,眼下徐州的中国军队比不上淞沪会战时期,如何能击败日军两个方面杀来的25万大军?况且现在中国军队部署在一线的兵力过多,预备队不足,一旦日军实行包抄作战,很有可能落入日军圈套 。刘斐不止一次提出建议,但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是大意了 。
推荐阅读
- 赵括真是庸将?长平战役之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 秦始皇统一血的代价 22场战役斩敌181万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 上甘岭战役胜利不只“钢少气多” 炮兵立大功
- 1938徐州会战 台儿庄中国军队首次击败侵华日军
- 台儿庄大捷中日战略目标 双方大军决战徐州城
- 孟良崮战役简介及时间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哪?
- 长津湖战役的简介 长津湖战役伤亡了多少?
- 兵圣孙武的旷世之战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 淮海战役的基本特点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