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夷陵之战概况:
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
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 。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 。
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
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 。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 。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 。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 。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 。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 。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
曹丕于220年(汉延康元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于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 。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刘备称帝3个月后,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
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他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