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文章图片


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文章图片


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文章图片


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文章图片


科学家竟通过化石判断恐龙生活习性?化石,不仅仅只是生物遗体!


文章图片




化石是生命的记录 , 是一本无言的历史书 , 为生命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 我们对各地、各时代化石的不断发现 , 并利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知识 , 对它们的形态、构造、成分、分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断研究 。


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古生物 , 就可被逐步识别 。 因此 。 古生物的形态就能得到复原 , 古生物世界就能被栩栩如生地再现给世人 。
从这些古生物在全球的地质、地理分布就能不断得到揭示;其系统分类和谱系就可逐步完善起来 。 古生物研究为探讨生物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在由老到新的地层中 , 保存的化石清楚地揭示了:一切生命从无到有、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由大到小 。 在小编看来 , 这些化石展示了一幅从低等生物——高等生物的演化图卷 。
地层中 , 一切化石出现的顺序 , 清楚地显示蓝细菌、藻类、苔癣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植物演化系列 。 在动物方面 , 体现出无脊椎、脊椎动物的演化 。 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人类脊椎动物的演化规律 。

此外 , 地质学家认为:研究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化学化石、微体化石 , 对探索生命起源 , 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 , 化石在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古地理中 , 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
科学家表示:各种生物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 生物的身体结构和形态能反映生活环境的特征 。 比如现代的珊瑚等都是海洋中的生物 。 河蚌类、鳄类则是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生物;松柏类为陆地生物 。

大多数生物活动痕迹 , 出现在濒海或湖泊、河流等近岸地带 。 化石的定向排列或定向弯曲 , 只是因为这些化石埋葬时 , 受到水流方向的影响;再沉积的化石 , 只是水下或风暴搬运等活动 。
珊瑚生长在水温10摄氏度以上、阳光充足的海水中 。 猛犸象是一种生活于寒冷气象的生物 。 有植物性的厚霉层 , 一般标志着:当时处于一个湿热的气候 。

科学家表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珊瑚生长环、树木的年轮里记录了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生物的氧同位素含量 , 更是可靠的温度计;贝壳化石的蛋白质含量 , 则反映古代气候的湿度 。
化石生长线 , 储存有生物产卵期和古风暴频率的信息 。 因此 , 科学家可依据化石 , 重建不同地质时代的大陆、海洋、海岸线、湖泊甚至河流的分布 。 了解当时水质的含盐度 , 恢复古代的气候 , 发现当时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史 。

上世纪 , 科学家普遍认为:巨型的植食性恐龙多半生活在水中 , 依靠水的浮力托起他们庞大的身躯 。 但是 , 陆地上大量的巨型植食性恐龙的足迹证明:它们完全可以用四肢来支撑身体 , 并在陆地上行走 。
古生物学家曾认为:大部分恐龙喜欢独来独往 , 是独居生物 。 但 , 发现的足迹却表明:恐龙 , 尤其是植食性恐龙多半过的是群居生活 , 像今天非洲草原上的野马群一样 。

以前 , 人们很难推断恐龙行走的速度 。 但依据现存的足迹 , 却可以准确判断:恐龙步伐的跨度和奔跑的速度 。
2001年 , 甘肃刘家峡 , 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 现场 , 一个前脚足迹 , 就长达112厘米 , 宽76厘米;后脚足迹更是达到长150厘米 , 宽142厘米 。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迹之一 。 通过足迹 ,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恐龙有多么巨大 。

2010年 , 山东诸城 , 人们又发现了包含3000多个恐龙足迹的一个大型化石点 。 足迹显示:一群大型犀角类恐龙在进行集群迁徙 , 而另一群瘦脚的肉食性恐龙在追捕其中的弱小者 。
科学家认为:这完全是东非塞伦盖蒂草原 , 狮群猎捕迁徙角马群的历史重演 。 当然 , 这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恐龙狩猎场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