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熟知科学的人都知道: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细化的传承过程 。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例 , 虽说牛顿是公认的力学之父 , 其于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近现代科学的大门 , 但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 , 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横空出世 , 并不是牛顿一人拍着脑袋、灵感一现突然悟出来了的 , 而是离不开前人做的诸多工作 。
比如作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首篇章的牛顿第一定律 , 就不是牛顿一个人躲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中 , 冥思苦想 , 突然灵感一现“龙场悟道”而来 , 而是借助于1600年至1640年前后伽利略的工作得来的 。
伽利略之所以得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这一猜想 , 也并不是与人进行旷日持久的争辩中突然“有感而发” , 而是与开普勒、笛卡尔、培根等人一起开启了动手思考(hand-on thinking)思维模式 , 在实践中检验得出的定律 。
那么伽利略就是力学研究最早的开拓者吗?也不尽然 , 他之所以采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真伪 , 也是受启发于古希腊时期的阿基米德 。 阿基米德之所以辨别出了黄金皇冠的真伪 , 发现了浮力定律 , 也是因为将皇冠放入水中 , 根据所排开水体积的差异辨别而出 , 只不过阿基米德采用实践检验真理并未上升到伽利略那一代人的高度 , 也没有给出实践的流程和方法 。
从西方科学发展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系统化的长期过程 , 后人只有在前人的不断添砖加瓦、不断实践检验的过程中 , 才能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定律;也只有普适性的定律全方位、无死角的不断加入 , 才能构建出成体系化的科学学科大厦 。 所以说 , 与其说牛顿提出了运动定律 , 倒不如说他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提炼 。
通过对西方科学发展史的梳理 , 相信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前人工作和知识的不断总结提炼 , 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基础 , 而这与中华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 。
众所周知 , 中华文明因为自古而来存在“华夷之辨”的思想氛围 , 故而在以“血缘辨亲疏”的宗法约束下 , 西方这种开放式的成果共享在中华大地是难得一见的 。
中华民族自古勤奋智勇 , 中华文明自古源远流长 , 因此在几千年与大自然打交道过程中 , 不可避免与普遍存在于自然内部的物理定律相碰撞 , 也总结提炼出了很多有研究意义的科研成果 。
只可惜在血缘主导的亲疏关系中 , 这些科研成果并没有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思维碰撞 , 从而形成普适性定律乃至科学的学科分类 , 而仅是作为自家的“武功秘术”左一层右一层包裹严实 , 并且严格按照“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长”这一类严苛的规定一脉单传 , 结局可想而知:祖上无意中发现的物理规律越传越窄、越传越失 , 消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 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
今天小编就列举古人的两项研究成果 , 并且发自肺腑地叹息一把:假如这两项研究不中断 , 当今科学分类 , 我们说了算 , 并且傲然一把:谁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1 , 墨家的光学理论
虽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是一个不断集权、不断禁锢国人思想的历史阶段 , 但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迎来了一个思想自由、各抒己见的“民主”时代 。
在这一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 各个阶层、各类人群不用计较是否是饱读诗书的鸿儒 , 还是只会干活的白丁 , 更不用背负位尊位卑的心理负担 , 只要有想法 , 有思想 , 就能自成一派发表学术专著 , 于是让后世熟知的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农家、墨家等思想纷至沓来 。
这里特别强调下墨家 , 因为它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 在那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 虽然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但主流的道家、儒家、法家都将焦点关注于传统的治国和人心方面 , 这显然与专注于客观规律研究的科学背道而驰 。
推荐阅读
- 敢跟鳄鱼叫板,生吞猴子还不够塞牙缝,最爱吃比自己大五倍的水牛
- 返璞归真?长脚的毒蛇,会飞的家鸡,在返祖现象上,人类并不孤单
- 比亚迪海豚追尾马自达3,真的有点意外!
- 萌萌的外表,危险的内在:这8种动物可能轻易杀死你
- 看看这5种漂亮的动物,白虎和金刚鹦鹉都上榜
- 身为顶级掠食者的鲨鱼为什么会那么忌惮“温顺”的海豚?
- 对于海豚来说,友谊从品尝同伴的小便开始,这是什么奇怪的操作?
- 动物“吸毒”太疯狂,有的身体被掏空,有的甚至被送进戒毒所
- 海豚如何用叫声给自己起名字?